“文化之都”的前行
2013-02-12张若熙
文/ 张若熙
成都非遗博览园 摄影/ 褚作远
2013年5月,以《芙蓉锦鲤》和《梅花双熊》为主题的蜀绣作为成都送往全球的礼物,出现在了诸如美国通用、韩国SK等世界500强公司的全球总部。这惊艳全球的艺术品,是“蜀绣之乡”成都郫县安靖镇蜀绣产业化发展的产物。
事实上,如今的蜀绣不仅仅只是代表传统文化的城市名片。在去年举行的成都国际时装设计大赛上,10件蕴含古蜀文化和纽约时尚元素的蜀绣时装一亮相,就获得了来自各国时装设计师们的赞誉。
在成都兼容并包城市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有许多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在这座开放创造的城市诞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时代文化的创造与发扬,文化与创意、科技的融合,构成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向“文化之都”“世界财富之都”前行的内动力。
成都的文化“万有引力”
2013年6月6日,以“中国的新未来”为主题的《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是该论坛继1999年在上海、2001年在香港和2005在北京举办后第四次落户中国,也是《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西部城市举行。
为什么会是成都?
“成都既能萃取本土文化的特质,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在城市建筑中浸润和体现多样性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城市建筑风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曾这样评价。
《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在介绍选择成都的理由时表示,成都独特的文化气质让他们折服,并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新未来”。
“成都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市在快节奏发展,居民在慢节奏生活。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哲学,也是这座城市文化魅力的体现。”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的话,说出了大部分外地企业家对成都的理解,“成都的文化,所折射出的是人们乐观的精神、享受生活的心态,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与奥迪品牌最核心的进取精神不谋而合”。
“最快的城市、最慢的生活”是当代成都展现出来的独特文化气质。这种基于“富庶之地上的智慧的闪现”,成为成都吸引世界的力量之源,也成为其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一些已经在成都扎根的创业者们来说,成都的包容让他们由衷地爱上了这座城。
2013年5月,一段名为“90秒钟爱上成都”的三维动画片在网上疯传。这部成都首部三维动画城市形象宣传片,是5位工作在成都的IT女孩利用半年的业余时间精心打造的。谈及创作初衷,其导演和作画监督“阿晖”(网名)表示:“我们热爱这座城市,喜欢‘快工作、慢生活’的城市节奏,喜欢这里的人文气息和创业环境,总希望发挥IT人的特点,为这座城市、为《财富》全球论坛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的美、爱上成都的未来。”
产业延伸 文化成就财富
十年非遗,世界聚焦。在举世瞩目的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闭幕之后,另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盛会——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又将开幕。成都以“非遗之都”的身份再一次受到世界的瞩目。
在“非遗之都”的背后,是成都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撑。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核心的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是西部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核心区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创意设计聚集区两大板块构成。创意设计聚集区通过延伸创意设计产业链条来孵化培育创新企业,并在创意设计聚集区内为入园企业打造创意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通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持续举办非遗节、巡展、剧场演出等活态展演,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商品专业化市场平台,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实现了非遗保护和园区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在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的外层青羊区,积极发展与核心区互相促进、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确立了“一区两层,双核共兴”的发展模式。第三届非遗节期间,拉动成都各类消费达61.5亿元,其中博览园入园人次达180.7万。非遗节后,借助博览园场馆设施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美食节及龙狮新春大庙会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间接拉动社会消费4.3亿元。园区核心区与外围层联动发展,带动青羊区实现文博旅游产业增加值116.63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20%。
2012年9月,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以其在规划定位、品牌打造、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式成为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
其实早在多年以前,成都就顺应国家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势,作出了选择:“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市域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这是成都抢占发展新制高点的战略决断。2005年4月面世至今一直享誉海内外的大型音乐剧《金沙》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面世是成都推进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亮点,是把成都金沙遗址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积极探索。
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文化产业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新型的文化业态具有非常强的创新的应变能力。2011年,成都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2012年7月,《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成都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着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产业带动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布局。”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未来成都将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让文化产业形成科学的体系,形成集中发展区、发展的中心区以及极点等,并将“一极七区多园”等文化产业规划深化、落实到城乡规划里。
创意与科技 文化产业的增长极
现代文化产业是“高端化城市业态”的组成部分。所以,当“特色化城市文态”与“高端化城市业态”进行有机结合,文化经济化的特征便予以彰显。
汇集了综艺演出、怀旧游戏、奇幻城堡及卡通明星的“六一童话街”,让2013年成都的六一儿童节充满了童趣和欢乐。这场充满创意和梦想的童话盛宴在成都“东郊记忆”得到了完美呈现。这座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实现了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的共融、音乐与科技的融合、文化创意与消费体验的融合,是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之一。
诸如“东郊记忆”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成为了成都的“特色化城市文态”,为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名片——创意之城。2012年在全球网民票选的十大“最中国创意名城”中,成都位列第二,仅次于深圳,排名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前。而参与该评选的网民95%来自境外。
“成都虽然位居内陆城市,但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与东部沿海城市齐头并进。”2012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在参观了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东区音乐公园、高新区天府视窗、博瑞梦工厂、洛带博客小镇、宽窄巷子特色街区、许燎原博物馆等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科技创意企业后,对成都的创意记忆深刻。“东郊记忆、宽窄巷子等成都的创意名片,对外国人极具吸引力。成都的文化创意,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众多中外网友票选成都为最中国创意名城的一大理由。”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摄影/ 张若熙
另一方面,成都重视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国家规划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重点地区之一、文化部批准的游艺游戏发展试点城市之一、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成都高新区,动漫游戏等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中国文化产业仍有4万亿的市场缺口。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成为商用动漫游戏游艺行业取得新突破的首要难题,成都无疑是行内企业向西部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和战略突破口。据统计数据显示,成都的动漫游戏企业已从2009年的100多家增至2012年底的700多家,动漫产业已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012年5月,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都成为首批16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2012年11月3日,成都进一步公布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并着实明确了成都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基本建成中西部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155件,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42件,企业专利申请9645件,同比增长40.9%和48.2%。2013年2月28日,成都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等10个园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也由此成为中国西部首个获得该称号的园区。
“实现由‘产品出口’向‘创意出口’的重大升级,促进产业格局由‘制造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深刻转型,铸就我国经济根本持久和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表达了城市决策者的认识和决心。
如今,以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为重点的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并基本建立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辉煌记录着过去,成就晓谕着未来。成都在向“文化之都”前行的同时,已经完成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与产业无缝对接、创意产业繁荣、创造文化进而创造财富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