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摄影艺术思想性的解读对评论新闻深刻性的影响

2013-02-08文丨张紫薇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用光摄影艺术喇叭

文丨张紫薇

摄影艺术是要在真实中求得美的存在,融入主观思想,借助客观真实形象,表现主观选择。体现摄影人的主观思想,这与评论新闻中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的作用相契合。将现实世界的生活经验、感受融入到摄影当中,能更好地表现我们的摄影思想。相反的,从摄影人的摄影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感悟。因此在评论新闻中加入有思想性的摄影,受众对摄影艺术的思想性的解读能够使得评论新闻的影响最大化。

这里,我们用对摄影艺术解读的方式来看如下摄影作品所体现的事实和作者的主观意图。

佚名

第一眼看到这幅照片就给了我很深的心里冲击,仔细分析我发觉这对内心的冲击源自我内心深处对画面表达之物的强烈共鸣。一副摄影作品能否充分体现出其思想,就在于作品的决定性瞬间。这幅作品以一个身着白衣手拿大喇叭的人为主体,以一群聚集在一起的群众作为陪体,表现了人们的迷茫无奈,反衬出那个手拿大喇叭的人的不作为。

主次分明

作品记录的场景发生在户外,用的是自然光。因为图片反应的是聚集在一起的群众,自然光,也就是直射光更能强调个性的对比,会使整个作品表现出更加严肃的氛围。在同一照度下,如何能够突出主体?作者选用的角度使得陪体大部分都是灰黑色的,与手拿大喇叭的人身穿的大面积白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此突出了主体。

摄影人想要成功完成一副摄影作品,他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理念,首先就是要在杂乱中选出美的画面,使主题思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这幅照片以攒动的人头为背景,以一个手中拿着大喇叭,穿着白衣服的人为视觉中心,其次是要主题明确,一目了然,画面简洁有特点,具有极高地艺术感染力。再次,摄影人的观察力很重要,摄影人的慧眼是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照片背景中人们的表情和眼神就体现了照片中摄影人的慧眼,摄影人观察到了他们的迷茫并将其作为背景,更好地突出了主体,体现了主题。选择这样的画面构成就体现了摄影人想突出人们的迷茫无奈,以衬托那个手拿大喇叭的人的不作为的思想。

摄影画面构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合理组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摄影画面构成必须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主光。这幅作品的视觉中心很突出,视觉中心恰是作品想突出的主体——那个穿着白衣服的人拿着的大喇叭,我认为穿着白衣服的人拿着的大喇叭是整幅作品最中心的部分。扛着大喇叭穿着白衣服的人和表情清晰可见的前面的人则是作品的前景。整幅作品以黑灰色为主,大面积的白色色块,则显得特别的突出。加之背景是虚的,而主体是实的,这样的虚实结构更突出了画面的结构关系,突出了主体。

迷茫和批判

拿到照片,从这幅照片中的人的穿着,和图片的质量来看,它应该是一副改革开放前的作品。穿着白衣服的人拿着的大喇叭是整幅作品的主体,照片陪体则是攒动的人头。

我们仔细看这张照片可以发现,画面中的人都或凝重或渴望地看向一个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向同一个方向。从这些人的眼神当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迷茫。仔细观察他们脸部的表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神。大多数的人的眼神是忧虑而渴望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一直跟随者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对于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抱有怀疑态度。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想看到的是他们前途和未来,但是改革开放究竟是个什么结果谁都无从而知,因此他们的眼神是忧虑而渴望的。也有一些人挂着喜悦的表情,也许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一个政策本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央下达的经济条例,结果总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喇叭的作用是用来放大声音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发表更多样的意见,接受更多样的信息。因为我本是是学新闻专业的,所以当我看到这幅照片的时候,我认为拿着喇叭的人就是媒体的象征。但图片中拿着大喇叭的那个人的眼神特别的淡漠,给观看作品的人带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他站在群众的上面,手里拿着大喇叭,却没有要用的意思。我认为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反应群众呼声的职责的人,他拥有着反应民意,或者引导人们的工具,他也是唯一拥有这个工具的人,但是他却站在上面悠闲自在,不让他有力的工具发挥一丝作用,任由站在他下面的人民群众如何地迷茫,如何地感慨万千。这让我联想到当时媒体的形态,使我感觉到这幅作品是清晰地反应了当时体制下,媒体发展水平不高,面对群众的疑惑与迷茫,媒体作用没有发挥出其作用的现象。

《包围城市》 张新民 摄

是1984年,四川德阳的农民进城去看热闹的场景,体现的是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的主题。可以看做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的评论新闻的主题

压抑感

这幅照片没有鲜明的主体,主体部分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却恰巧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感,符合了摄影人的摄影意图。但由于角度和画面质量问题,人和树枝没有分开,这就导致主体和前景的部分特别杂乱,没有层次感。背景部分的两排楼却是亮色的,与前面密密麻麻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黑压压的一片,给人压带来一种压抑的感觉。

自然光的运用,让照片的主题更有张力。这群进城来看热闹的农民,将街道挤的水泄不通。摄影人又采用了远景和俯视的角度,体现了摄影人想突出表现人多,已经将城市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的摄影思想。

超负荷

这密密麻麻进城看热闹的场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什么都力求适当,中游。这样一群人摩肩接踵地拥挤在一条街道的场面,势必会让我们觉得有一种超负荷的压抑感。这种超负荷的压抑感,来源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的提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大量农民开始进城,一部分是为了游览或者买一些生活用品的;另一部分则是进城赚钱谋生,这一部分农民工迅速涌入城市,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二者不相协调,就产生了这幅作品的作者想要体现的摄影思想。中国的农民迅速大量的涌入会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像是今天的北京。城市的压力超负荷,就使得中国城市是扛着超负荷沉重的负担在发展。经济发展了,但文明的发展脚步却无法紧跟其后。这就是现在城市化不健康的高速发展下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农民之所以进城变身农民工,还是因为农村的日子不好过。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土崩瓦解。市场经济不相社会主义经济那样给所有人给予平等的保障,而小农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当天灾人祸降临时,不能自给自足了,当然也没有了商品,家家户户怎么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佚名

触及心底

这幅图片的视觉中心是那个衣着有些褴褛的流泪的小孩子,他背后的远处是田间的地垄,看起来不是很繁茂,基本都是土色,由此我推断他们家今年的收成可能不是很好,他背后的近处,有五头已经死了的羊,一个老翁迈着沉重的步法走在贫瘠的土地上。这幅作品触及到了我的心底。这个作品的主题必然引起我们对农村人民生活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处于困苦中的农民的无限同情的心理。

突出情感

佚名

这幅作品是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完成的,根据作品中物体的影子判断,应该是在侧光的照射范围内。直射光侧光的照射下,摄影作品中刻画出的人物会更加真实,光打在小孩因为农事而晒得黝黑的并且流泪的脸庞时,小孩悲伤的情绪更加突出了,仔细看小孩的眼神,里面流露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绪,还有一些愤恨。他可能在抱怨世间的不公,为什么让他家的土地如此贫瘠?为什么让他精心呵护的羊就这样死去?为什么他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安心在教室里读书,却还要为家里的农活操心? 直射光强调被摄体的个性,而孩子的眼神中的伤心愤恨也就通过直射光的照射而变得更加分明。

作品选用近景,体现出了主体,流泪的孩子的悲伤的情绪。但我认为这张图片在构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孩子是作品的视觉中心,又是用近景来体现的,但作为主体他的位置有一些偏右,主体的位置上是贫瘠的土地,对主题的表达没有什么贡献,使得整个作品看上去右侧有些偏重。其次,是孩子应该是站在一行高地上的,作者选用的角度使得孩子脚下站的高地的影子过大。影响了整个画面中的近景的清晰,看起来模模糊糊,黑压压的。

最后,还是由于光的照射和拍摄角度的问题,使得孩子有半面脸的轮廓不够清晰。而远处的老翁对整幅作品主题的构画么有起到什么帮助性的作用。因此,如果是我来照着幅作品,我还是会选用自然光的照射,但是我会选择稍向右的角度来表达我的创作意图,不必一定要包括那个低头行走的老翁。

摄影作品的构图和用光,能充分反映摄影人的思想意图。用光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情感。用光是体现摄影人艺术造诣的最主要一点,反映摄影人的素质。摄影作品借助光将摄影人的思想体现出来,不同的用光体现不同的光线效果,不同的光线效果有着不同的创作意图。色彩、形状等全部依赖光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无不体现光的效果,所有的作品都体现着光的方向性和用光意图。

真实的温暖

用光是一种理念,体现摄影人的思想。看到这张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有一股暖洋洋的感觉。

从光的性质上来看,这幅照片的光采用的都是现有光。其中照在孩子身上的光是硬光,照在老人身上的光,由于被悬挂的玉米遮挡住了,所以是软光。使用现有光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硬光也就是直射光它的照度高,硬光的使用会使得被摄体的明暗对比强烈,而能突出人物个性。而软光则相对较柔和、和谐。图片中的老人被软光照射后,她的表情显得更加的慈祥、温和。恰恰符合了她看着孙子时的心里透露出的浓浓爱意。而孩子身上的光则选用的是硬光,孩子在学习扒玉米。硬光照在孩子的脸上更体现出了孩子学习的认真。

从光的照射角度来看,图片运用的是侧光。侧光会使得被摄的两个人物的五个刻画的更加立体,使人物看起来真实自然。画面的背景主要是玉米的黄色,属于非常暖的色调。而画面的主体中的祖孙两个人所穿的衣服大致呈现蓝青色,属于冷色。要想表现祖孙俩其乐融融的情景,必须以暖色衬托,才能是人产生暖意,产生亲近感。这幅作品运用冷暖色块对比,能更好的突出主体。同时以暖黄色作为背景会使人产生一种亲近感。这就是我第一次看的这幅作品觉得暖洋洋的原因。

从画面构成来看,作品的背景、主体和前景层次分明。照片的主体是这一对祖孙,而画面通过冷暖色对比也突出了这对祖孙成为了作品的视觉中心,非常鲜明。

我认为,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与它的用光达切合得很好。软硬光的不同,刻画出了主体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状态。这样的用光理念,充分地体现了摄影人的摄影思想,表现出了作者的意图,更能加深人们内心的感触。

由此可见,摄影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将所思、所感运用到新闻摄影当中,将摄影艺术的思想性加入评论新闻之中,在真中寻求美的存。通过对摄影艺术思想性的解读引读者加以思考,给受众心里最大的触动,增加评论新闻的价值和影响力。

(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猜你喜欢

用光摄影艺术喇叭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流量用光了
对光
喇叭盗窃案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喇叭盗窃案
你挚爱的喇叭Clothing已上线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