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感染 乐在春天
2013-02-07林楠
春天乍暖还寒,人们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糖尿病患者在并发血管、神经病变时,由于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友易发生哪些感染,如何预防感染的发生。
呼吸系统感染
1.呼吸道感染。
到了春季,有些人就会出现哮喘,也有人会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这些都是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大多数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咽炎都与外源性过敏有关。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预防工作主要在其没有发作的时候进行。在这些疾病的缓解期,患者虽无症状,但呼吸道仍存在炎症和高反应性,某些激发因素可随时诱发疾病发作。因此,预防这些激发因素和控制呼吸道炎症成为治疗的重要部分。
一般来说,春季或秋季特别是春季,空气中漂浮的能通过呼吸吸入的过敏原种类多,密度高,数量也较大,具体的过敏原因当地气候和植被的不同而异;另也与春季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上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2.肺炎。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机体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发炎。得了肺炎,血糖更加难以控制,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肺炎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杆菌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临床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病毒性肺炎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其中以流感病毒肺炎最为严重。非典型肺炎是相对于经典的“大叶性肺炎”而言,因早年发现这种肺炎时其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症状也不够典型,所以称非典型肺炎。
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肺组织逐渐老化,有功能的细胞数目减少,肺泡弹性回缩力减弱,肺活量下降,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而影响了吐故纳新,加之肺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壁变厚,如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小血管血栓形成,就容易发生肺循环障碍,使肺部变得更加虚弱。
3.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
到了春季,冬春交替,糖友们极易受到感染,发生肺结核。
泌尿系统
1.肾盂肾炎。
由致病菌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炎症。肾盂肾炎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后者可单独存在,而肾盂肾炎一般都伴有下尿路感染。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主要感染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办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正常人在尿道口内1~2厘米处存在少量细菌,但一般不引起感染,因为尿道粘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可稀释细菌并将其排出体外;尿中还含有一些抑菌物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轻度损伤(如月经期、性生活后等)以及尿路流通不畅时,细菌乘虚而入,在肾盂部大最繁殖,而使肾脏致病。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女婴尿道口易被粪便污染,故均易发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微血管病变致肾脏缺血、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及输尿管功能障碍出现尿液排泄不畅等原因,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易患肾盂肾炎。
2.膀胱炎。
膀胱炎是糖尿病人常见的感染性合并症,约1/3糖尿病患者并发此症,而糖尿病性膀胱炎却是非感染性的。若泌尿道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尿频、尿急等症状依然如故,亦应考虑同时患有此病。
膀胱炎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排尿时疼痛,尿急,排尿不畅,夜间排尿比较多,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坠胀等,尿常规检查可见血尿、脓尿(即尿中有白细胞),其中慢性膀胱炎约占50%~70%,尤其中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肥大者更为显著,病程比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更易并发膀胱炎,而尿常规检查只能确定为泌尿系感染,不能确定为膀胱炎,膀胱镜检查可以确诊,但操作繁琐,患者也比较痛苦。
皮肤感染
春季同样是昆虫的繁殖、微生物菌群活跃的季节,这也使得春季成了皮肤病的高发季节。皮肤化脓性感染是指细菌——经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突破皮肤的防线,侵入人体引起的局部细菌性感染,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和脓疱疮等。
引起感染的病菌需有一定数量且对皮肤有致病性。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停落在皮肤表面的细菌有千千万万,有些种类的细菌(如空气中的灵菌)并不致病,也有些菌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致病。
机体抵抗力较低、伤口深、病菌数量多、毒力强时,病菌就会入侵,在人体内“扎营”,于是人体就会与之展开一场恶战。此时人体会动员各种手段,把病原体包围起来,力图歼灭。于是局部血管扩张,皮肤就会出现我们所常见的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症状。
肝脏系统
春季气候相对干燥,肝病患者特别是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因此糖友们要注意肝脏系统感染,春季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
春季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因此,中医又有“春宜养肝”之说。春季开启了一年生命活动周期的序幕,养生应以养肝护肝为先。
春季风力较大,气候干燥,水分缺乏,人们应多喝开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饮水还可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神经系统
1.牙周炎。
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血糖高于正常水平,虽然糖尿病与牙周炎不是因果关系,但是糖尿病的确是促进牙周病发生和发展的全身因素。糖尿病引起牙周病的原因表现为:糖尿病可引起患者牙周组织内小血管壁和基底膜增厚,出现血管闭塞,使牙周组织供氧不足和代谢障碍,废物堆积,损害牙周组织的防御机能;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缺陷,免疫调节能力下降,降低了牙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胶原合成及骨基质形成减少;伤口愈合障碍;糖化末断产物及其细胞受体作用加强使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加重的发病机制。
2.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春季天气转暖,很多平时脚汗较多的患者的足部皮肤容易发生破损或溃疡,经久不愈会形成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甚至骨骼并致其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它会激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穿宽松的棉袜和布鞋,经常检查足部情况,发现有水泡、皮裂、磨伤、甲沟炎等应及时治疗,还要注意趾甲不宜剪得过短。
恶性外耳道炎
坏死性外耳道炎因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故又称恶性外耳道炎,但并非恶性肿瘤。本病多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近年来还偶见于患有营养不良症与贫血的儿童。本病多发于一侧。其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
本病起病较急,耳痛与耳流脓为主要症状。耳痛呈持续性,逐渐加剧,常放射到同侧颞部。外耳道底壁骨与软骨部交界处皮肤开始有糜烂,继而肉芽增生;外耳道、耳廓、耳屏均可肿胀,有明显触痛及耳廓牵引痛。乳突部亦有肿胀与压痛;鼓膜穿孔或坏死;但病轻者亦可不累及鼓膜与内耳。经一般抗炎治疗,常无明显疗效。病情可继续发展,向下侵犯颅底,或通过外耳道软骨裂隙及软骨、骨组织、腮腺及邻近的血管与神经,导致颞骨或颅底骨髓炎、多发性神经瘫痪,其中面神经受累最多见。病变波及颈静脉孔者,则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受损。感染向前扩展可侵及颞下窝,终因引起大出血、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女性患者
阴部真菌感染。外阴瘙痒是女性的一种常见症状,尤其是以中老年妇女的发生率较高。引起外阴瘙痒的原因复杂,比较多见的是滴虫感染、真菌感染、外阴湿疹、药疹和糖尿病时的尿糖刺激等,还有少数患者主要是由于使用卫生纸不当,或局部卫生状况差而引起瘙痒。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外阴瘙痒,均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每到晚上瘙痒便会加剧,影响患者正常睡眠和休息。
春季如何预防感染
1.积极治疗糖尿病。
纠正糖代谢紊乱。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随时监测血糖、调整药量、严格控制血糖,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祛除产生感染的内在因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方法之一,因为运动本身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矫正肥胖体型和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等作用。所以,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生率,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医生提醒糖尿病人锻炼时最好有陪伴。另外,要保持体液的平衡,每次锻炼前可喝点水。
2.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经常更换内衣,被褥常洗常晒;女性尤应注意外阴的清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经常开窗通风,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3.饮食宜清淡且富含营养。
多食新鲜蔬菜,主食每日5~6两为宜,重体力劳动者可适当放宽。中医认为,糖尿病人在春季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养肝护脾。专家建议患者食用具有良好降血糖效果的如紫菜、苦瓜、山药、胡萝卜、洋葱、大蒜、黑木耳等。
若发现有感染征象,如发热、咳嗽、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链接
春季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冠心病的严重表现,因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接受冠脉血液供应的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是临床上最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之一,不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且呈低龄化趋势。专家介绍说,以往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高发人群多是65岁至70岁的老年人,现在明显地出现年轻化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增速加快。
急性心梗冬季发病率高,春季也不能忽视。因春季天气温差大,忽冷忽热,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活性下降,使血液处于高凝低溶状态,同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易于形成动脉血栓,造成冠脉闭塞。
虽然急性心梗发病突然,但有很多的病人在急性心梗发生前几周或几天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如平时无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人,在近月余内因体力劳累、情绪紧张激动等情况下出现胸痛、胸闷,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疼痛,但却呈进行性加重;有稳定型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频繁发作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剂量增加且疗效不佳;或经过一段无症状期后,又重新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心绞痛频繁发作,含化硝酸甘油等药无效;在心绞痛持续出现的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在休息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患者常被剧烈的胸痛惊醒;突然出现胸痛、胸闷不适等。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请心血管内科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