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

2013-02-05颜峰罗方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颜峰 罗方禄

摘要:怀特海及著作《过程与实在》所阐述的过程哲学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过程哲学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相互关联性、现实关怀性等特点,诠释了生命的过程性、整体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怀特海;过程哲学;生命哲学;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43?04

现代性问题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存在价值的生命意义,西方式的现代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命的迷茫和人生意义难以实现的困顿。“学者们认为,过程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积极面对现代性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长,认为它们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主张对理性的适度运用,这些都对我们认清现代化的本质,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的途径。”[1](11)生命价值的实现根植于特定生活地域下所承当的使命,人一开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的生命便充满了哲学意味,生命意义是实实在在,是在人类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中国传统哲学就能解决心灵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安放问题,还必须借助其它先进国家、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积累的事实经验和哲学智慧,并且这些理论在引进中国时不会发生排异反应。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更接近于东方哲学,尤其接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其对人的生命本质的阐释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下面就从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过程性

怀特海认为,世界是由有机体构成的,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而是一个活动的结构。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强调差异性、流变性与创造性。过程哲学的“共生与过程原理”阐明了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实在的本质是在过程中生成的,并从本体论上确定了生成、变化比存在本身更为重要。怀特海指出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2](517),实际存在物是变动不居的,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因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这一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从而使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能动的流变过程,“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进化过程之中”。[2](30)

过程性的内涵体现在:

第一,永恒变化性。怀特海首先对西方“万物皆流”这一概念进行了否定,认为“是由人们非系统的、纯粹分析的直觉所制造的第一个含义不清的概 括”。[2](379)而各种事物的流变才是必须以之为中心编织哲学体系的一种终极概括,要把“万物皆流”这一术语改造为另一种替代术语“事物的流变”。其次,引出另一与之相反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着眼点是“种种事物的持久性”,阐述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流变”与“恒定”之争指出,在著名圣歌的前两行“与我一起坚守;黄昏迅速降临”才使这两个概念实现了完满的表达。最后,怀氏借助洛克的观点,创造出两种关于流变性的概念。“合生”——是具体存在物的构成中内在固有的流动性,是某种过程的名称,在这种过程中,许多事物构成宇宙,把“多”之中的每一项要素确定地整合为新的“一”;“转化”——“就事物的本性来说,

收稿日期:2012?08?16;修回日期:2012?11?26

作者简介:颜峰(1965?),女,湖南新邵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罗方禄(1987?),男,湖南郴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相对完整的现实世界所凭借的那种创造性,即新的合生所需要的材料叫做‘转化”[2](385)。在那种具体的存在物之完成的基础上,该过程的凋谢用来把那种存在物构成为某种原初要素的流动性,这种原初要素处于其他具体存在物构成之中,而其他存在物是由过程的重复引起的。这与中国《周易》所讲的阴阳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思想相近,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之中,而这种永恒变化的过程是“合生”与“转化”共存的。譬如其总结道,客观世界的变化必然导致微观——个人生命意识的变化。 “每一种实际存在物本身只能被描述为一种有机过程。它在微观世界中重复着宏观世界中的宇宙。它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每一种状态都是其后继者向有关事物的完成继续前进的实在基础。”[2](392)“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由已经达到的现实向正在达到的现实的转变过程中,变化发展是事物的永恒态势,纯粹的静止状态和结果呈现都只是事物过程性存在和发展中的某一个时间片段。”[3](131)

第二,创造性。创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根本上是解决生存、生活与生命的难题和困惑。创造性就是由那些表现终极事实之特征的共相构成的共相。它是这样一种终极性原理—根据这种原理,作为分离的宇宙而存在的多就可以变成一个实际机遇,而这种机遇则是作为联合的宇宙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事物的下列本性之中,即多进入了复杂的统一体。“‘创造性是关于新颖(novelty)的原理。一个实际机遇就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它在由它统一起来的‘多之中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存在物。”[4](5)“怀特海把人理解为创造性进展的过程,认为人有能力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加工处理,人的发展必须有生命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依靠生命自身的活动去发展自身素质。”[5](47)怀氏充分肯定自我创造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造中实现转化和生成,而作为鲜活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正是在自我创造的生命过程中进化提升。

第三,自我感受性。怀氏认为实际场合是可分析的。这种分析揭示了把个体上异己的存在物转化为作为具体的一的某种复合物之组成部分的活动,并用“感受”一词对这种活动作发生学的描述。感受分为① 所感受到的实际场合;② 所感受到的永恒客体;③ 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④ 它自身的主观强度形式。合生是实际场合的“实在的内在构成”,而“对实际存在物的这种形式构成的分析给出了感受过程中的三个阶段:① 反应状态;② 补充阶段;③ 满足。被满足的实际存在物体现某种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或否,满足就是要获得那种作为合生之目的因的隐秘理想。”[2](386) 怀氏把实际存在物当作一个过程,认为许多具有不完整性的主观统一性的活动都终结于某种被称为“满足”的那种完整的活动统一性中。他对“感受”这一概念极为重视,在多个章节都有阐释,创造出新的概念,错综复杂,甚至有点含糊不清。但其全面系统地论证、分析人之于实际存在物的感受,促进了人对生命过程性的理解。此外,怀氏经常使用 “享受”(enjoyment)这个包含于感受的概念,认为过程的所有单位(无论是在人的层次上还是在电子的层次上)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都具有内在的价值。享受即为“我”是自在自为的体验,是个体对于客观外在的主观感受,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缺乏享受乃是纯客体的标志。“它乃是多种存在中的一种存在的自我享受,以及一种基于多种成分而产生的存在的自我享受。”[2](387)对“享受”这一概念的强调也就区分了人之于一般实际存在物,体现了人独有的对周遭世界的流变过程及自我生命历程的感受能力。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要在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连结中与其他事物共生,体验变化发展的生命历程,进而享受生命的本质。

二、生命的整体性

生命的整体性也即同一性,强调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将人“物化”,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关系割裂的整合。人是可持续系统性宇宙中的一部分,系统可以自立运作,并良性地不断发展到未来。这个系统是所有个体系统相互合作、彼此滋养的平衡环境。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探索、彼此适应、相互合作中实现自我的监督、反馈与成长。怀特海过程哲学对生命整体性的阐述主要体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使我们接受“机体宇宙”的概念,而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系列事件的变化发展以及事物的“存在倾向”,即微粒子的“侍机状态”,宇宙再也不是相互隔离的“某些建筑材料”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相互联系的共生的网络,这个网络构成具有无限可能的倾向世界。怀氏认为世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构成的整体,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生命、整个宇宙、个体身与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体。事件之间或现实实有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包涵形成综合的 统一体,即有机体。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质实体(substance),存在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机体”(organism),小至原子、分子,大到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第二,强调生命的共在性。共在性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相互依赖,“共在”是一个涵盖各种各样特殊方式的全称性术语,通过这些方式,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就可以在某一个实际机遇之中“共在”。这样一来,“共在”就以“创造性”、“多”、“一”、“同一性”,以及“多样性”这样一些概念为预设前提了。终极的形而上学原理是从分离向联合的进展,这种进展所创造的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而不是那些在分离状态下给定的存在物。这种新颖的存在物随即成为它发现的“多”所具有的共在性,而且,它也是它所离开的分离性的“多”之中的一;它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在它所综合起来的多种存在物之中卓而不群。多变成了一,并且由于一而有所增加。就各种存在物的本性而言,它们在变成联合的统一体的过程中都是分离性的“多”。[4](5)

第三,将“人”作为与自然界平等及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的一部分。怀特海眼中的“人”是自然世界的组分,而不是来自自然界的另一部分,“它突破二元论和机械论哲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系统,认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创造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人并非是独立于自然界这一客体之外的纯粹的主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还是事实与价值的和谐统一。”[5](49)人是宇宙一部分的思想彻底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观点,号召人由“小我”走向“大我”,在追逐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利益时,照顾自我与生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将以人类共同利益和生态平衡为旨归,做到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善。“道德观点与一般性观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的善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只有当个人是这样的以至于他的利益是一般的善,因而为了在更好的成份中以某种更大的利益重新找到它们时,才能被消除。”[6](13)个体只有在为实现共同体利益努力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生命的超越性

“超越”一词,一般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指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直觉相对;二是指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三是指在先,强调先验性,包括逻辑上在先和时间上在先。人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人对自身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的一种克服与超越的渴望和欲求,是以实践为基础、朝向未来真善美的自由世界的永恒冲动和努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特有方式和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超越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具体即指:①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② 人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地创新、创造;③ 人将追逐意义作为生命的最终旨归。引导人进行自我超越的并非某种外在的诸如“上帝精神”的力量,而是人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对人生价值的主动探求愿望,人不单是客观的物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主观的精神存在。人的超越性奠基于生活的生成性和超越性。怀特海哲学范畴中的超越性主要体现于个体的“生成”功能,包括① 个体对宇宙的价值;② 个体对宇宙的利用与责任;③ 个体由此获得的新生。怀氏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两类属性:一方面是个体自身,另一方面是它的宇宙意义,认为任何现实体都存在心、物两极存在的问题,个体自身和宇宙意义与心物两极是相对应的,同时心物两极一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把握状态。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两极的存在都没有实在意义,也决不可能将这两者孤立起来。任何一极都需要通过双方的相互依赖而存在,并且只有在相互联系时才能在对方那里实现自己。因此,生成的目的是在为存在找寻出路,以便在宇宙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超越自己是人相较于生物的特性,人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环绕在周围的现实,期望超越生命的每个当下。人是超越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生成的,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命存在状态,不满足于生活在形而下的经验世界里,不困于器,即所谓“君子不器”,而力图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生命样态,实现对自我生命现状的超越。

怀氏的生成观强调个体内在价值的生成和个体在与宇宙万物的整体联系互动中实现超越,正因为人具有这种内在生成性和超越性而具有永恒价值。“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逝,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消逝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2](220)作为主体的人会因时间而消逝,但其创造的精神价值却将永恒,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这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道家哲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观点贴近。

怀特海过程哲学为打通东西方哲学提供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被誉为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最接近的哲学,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身心的深刻危机具有重要启示。

1. 强调生命的过程性,扩展了生命的宽度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陷入的现代性危机,荣格曾说,我们无法否认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分裂和生病的、着了魔的时代。在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现代人易执着于对“物”的追逐和对成功的崇拜,忽视对生命历程中酸甜苦辣的体验,人格出现分裂,着魔于外在而遗忘主体性内在生命享受。怀特海肯定人的主体创造性,认为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能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激发自己的价值。在现代性滋生的各种困扰面前,个体只有看到生命的过程性,为功利主义祛魅,扩展生命的宽度,才能真正享受生命意义。

2. 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增进生命的维度

怀特海认为,在各种存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结”。连结是一套相关统一体中的实际存在物所组成的链条,它由相互摄入所造成。所有实际存在物相互联系,共同生活在地球之上。同时,个体也是一个整体,既享受人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也要正视人生消极的心理情感。这也就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引导人认识到生命的“两极性”,既要寻求积极的人生意义,也要直面人生的痛苦挫折。抱持这种观点为人处世即可增强生命的韧性,增进生命的维度 。

3. 强调生命的超越性,升华生命的高度

怀特海肯定了人具有的内在超越性、自主性、创造性及人之于宇宙的价值。超越性是人的本质追求,人既有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努力的本能,也有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以超然的心态化解现实中的种种困扰。

参考文献:

刘同辉.近年来国内过程哲学研究综述[J]. 运城学院学报, 2006, (2): 11?14.

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朱宏霜. 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131?133.

怀特海. 怀特海过程哲学观概要[J]. 世界哲学, 2003, (1): 2? 19.

杨芳. 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人学思想评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44?50.

费劳德, 王治河, 杨富斌. 马克思与怀特海: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J]. 求是学刊, 2004, 31(6): 12?19.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ians process philosophy

of human lifes essentialty

YAN Feng, LUO Fanglu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Whitehead and his writings of his “Process and Reality”, which is elaborated in process philosophy, contains a wealth of life philosoph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the process philosophy has generated symbiotic, interrelated nature of real empath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fe process, integrity, and surpass.

Key Words: Whitehead; process philosophy; life philosophy; life process; life integrity; life surpass

[编辑:颜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