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创新政策发展研究
2013-02-0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徐浚杰宛高鹏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徐浚杰 宛高鹏
国内外创新政策发展研究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徐浚杰 宛高鹏
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工业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过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往往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介入,帮助这些产业加快其发展速度,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经济中占得先机,提高本国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政策 知识经济 体制改革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国家或地区想要再单纯依靠传统工业和进出口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引擎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了。2003年10月,高盛公司的一篇报告中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四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金砖四国”的声音却越来越小,原因就是依赖传统工业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们,在高科技产业爆炸式发展的如今,再一次被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拉开差距。中国要想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中把握住机遇,需要创新政策来帮助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国外创新政策的发展
2.1 美国的创新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最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以美国的创新政策更倾向于为创新活动建立一个更合理的发展环境。美国的创新政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日本等国的冲击,石油危机、贸易赤字、高失业率等一系列问题使政府开始考虑介入工业创新活动。但美国主流思潮认为新技术的研发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新技术的应用与扩散则是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只需关注技术创新的前端就可以了。虽然尼克松政府开始重视相关产业的税收优惠,并修订了反托拉斯法来鼓励不同企业在研发活动中进行合作,但是,这一时期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仍是对科研机构的直接资助。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仅仅支持技术的供应端并不足以让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技术的需求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同样非常关键。政策工具开始变得丰富,除了加大税收优惠,鼓励风险资本参与R&D活动,还有政府对创新产品进行定购,降低产业进入壁垒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政府在创新政策领域则进一步放宽视野,除了原有的政策之外,美国政府在加强政企合作、军用转民用项目的实施、加大教育投资、创新文化的大力宣传、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等领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
2.2 欧盟的创新政策
欧盟创新政策的发展与美国比较相仿,同样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制定了“二分法”的政策框架,即只针对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界进行政策支持,产业界就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复杂,政策也开始转向同时针对产业界和学术界,以此构成了“学术研究界—产业界—政府”的三元合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观点开始认为创新的不利影响因素,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存在着“系统失灵”的问题,即制度上的缺陷。由此,欧洲各国开始关注环境和制度的建设,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土壤。
当前整个欧盟的创新政策体系中,主要有四大重要的政策工具:科技框架计划、中小企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
科技框架计划是全欧性的多投资、宽领域、内容丰富的研发计划,每四到五年一个周期,如今已经实施了七个计划,硕果累累。
欧盟各成员国都有制定支持中小企业成立的保护政策,而欧盟层面上的政策则更多的是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市场环境。
人才政策方面,欧盟采用了与第三国或者国际组织进行科技合作的INCO计划,充分利用各国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弥补自身的不足,当然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培养大量本国的优秀人才。
知识产权,是新时代知识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盟对于专利的保护意识很早就已显现出来。1997年起,欧盟颁布了《欧洲共同体专利和专利体系绿皮书》等一系列政策,在各个层面上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专利,同时促进专利信息的传播,搭建专利流动的平台。
2.3 日韩的创新政策
日本可以说是产业政策的发源地,二战过后,日本经济一片狼藉,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力,日本政府以煤炭、钢铁和电力等工业部门作为重点,将整个社会的资源向这些重点行业倾斜,甚至允许某些程度的卡特尔的存在,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快速腾飞。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的重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这些传统工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出台了“阳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分别聚焦于开发替代性能源和节能技术,从此拉开了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序幕。经过二十年的调整,日本的创新政策从引进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向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日本经济在新兴产业的带动下,GDP达到了全球第二,并保持了三十年之久。
韩国的创新政策可以说是日本模式与欧美模式的结合。二战后,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韩国政府同样大力扶持重工业,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与大企业许多优惠。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曾向德国学习,让位于市场,政府的政策主要是维护市场环境,而让市场的力量自行调节。这一时期韩国经济确实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韩国深受其害。此后,韩国政府调整了其创新政策,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计算机、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发展进入正轨之后不过多干涉,在可控范围内让市场自发调节。
表1 主要经济体与中国历年R&D支出占本国GDP比重
3 国内创新政策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创新政策的演变
我国的创新政策起步较晚,从改革开放至今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创新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鼓励政策:以鼓励基础科学研究为目标的973计划,以刺激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863计划,和以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火炬计划”等等。
在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的增长非常快。R&D投入基本上保持与GDP相近的速度在增长。就最近的十几年来说,2000年的R&D投入为895.7亿元,而2011年已经增长到了7335.36亿元,翻了八倍有余。
图1 中国R&D投入增长趋势 单位:十亿元
3.2 我国创新政策的现状与不足
虽然我国的创新政策和高技术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变革已经向市场导向、开放的创新体系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距离真正成熟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政策还存在几个不足的方面:
(1)市场环境尚不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竭力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但是,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市场环境不够公开、公正。
(2)融资体系不够发达。创新活动在初期往往都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大,能够有自由资金支持研发投入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来为创新活动提供前期资金,金融市场越发达,融资成本越低,那么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越高。
(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契合创新体系的发展需求。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约为4%,与美国的8%仍有较大差距。另外,国家鼓励本科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但是本科教育更注重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却不够重视,导致了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往往需要重新开始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4)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现在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企业自身组织一批科研人员开发自己需要的技术,或者高校等专业的研究机构自行研发一些技术之后再去寻找有意向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的创新模式明显缺乏效率,与欧美早期的创新模式类似,学术研究与产业界脱离,科技发展与产业化不能同步。
4 总结与政策建议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对于创新政策的发展,我国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1)着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各个发达国家如今的创新政策都已经从单一的产业扶持或科技扶持转向了建立更完善的市场机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着资源对大型国企的倾斜,要尽力改变这种情况,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创新活动进行税收等方面的帮助,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宣传。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缩影,发达的金融业对创新活动的支持绝对是无可替代的。除了银行贷款要对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倾斜之外,各种风险投资和金融中介机构也应鼓励其加快发展。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本科生的同时,也应注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一定补贴,并可在社会上开设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
(4)加强企业与科技机构之间的联系。企业与高校或者专业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结对合作等方式,让创新活动和产业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创新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课题。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我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更需注重创新政策的研究,建立更合理、更高效的创新体系,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能不断赶超发达国家。
[1] 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格致出版社,2010.
[2] 徐翔,聂鸣.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3] 樊增强.日本、欧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5.
[4] 刘兴远.科技创新: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J].江苏统计,2000(6).
[5] 罗友和.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J].生产力研究,2004(1).
F062.4
A
1005-5800(2013)10(c)-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