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2013-02-02李红梅
李红梅
冠心病发生率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其治疗以综合性处理为主, 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辅以优质的护理服务尤为重要。医学模式的改进, 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护理的中心由疾病转向个人, 开展优质护理模式适应时代人们的要求,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患者迅速康复[1]。本文就吉林省人民医院8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 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分析其有效性,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收治入院的冠心病患者86例, 男51例, 女35例, 年龄在38~76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进行综合性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估指标 依据临床自评量表SAS / SDS 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在护理前后进行比较分析。
1.2.2 优质护理模式
1.2.2.1 加强基础护理管理 每日的责任护士进行每日工作的整理, 做好基础的晨间、晚间护理工作, 提供患者的一个好的就医生活环境;协助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进食及翻身的日常生活, 做好皮肤、口腔等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做好护理分级;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 巡视病房注意观察病情, 与患者多沟通[2]。
1.2.2.2 加强冠心病患者专科护理 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即评估患者的病程、疼痛部位、持续的时间、此次发病的诱因及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 并进行记录;实施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操作要力求准确, 动作轻柔, 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 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进行非药物治疗, 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压情况, 以便调整为适宜水平利于疾病恢复;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纠正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嘱其禁止烟酒, 强调吸烟室冠心病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冠心病专业知识, 做好专科护理,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配合护理人员工作。
1.2.2.3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向患者交代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知识, 强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反复强调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交代患者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 避免高脂、高热量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鼓励其进行日常生活中自理;嘱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诊, 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变化, 严格按医嘱服药, 禁止自行更改药物或停止用药。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量资料用百分数表现, 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所选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42.82±6.47)、(45.7±7.10)、(25.4±6.11)、(27.85±6.12), 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后为25.4±6.11、27.85±6.12, 护理后明显较护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分别为81(94.1%)、79(91.9%), 水平较高。
3 讨论
冠心病发生发展跟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均密切相关, 诸多因素影响冠心病的治疗、预后及康复情况, 其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优质的护理服务, 较高的护理质量是现代医学、社会发展的需求[3]。在冠心病患者, 通过优质护理模式, 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管理、专科护理及健康宣教上均有针对性的措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较高, 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明显减轻。优质护理模式改变既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把患者作为护理中心, 做好患者的疾病服务之外, 满足患者心理社会上的需求, 保持患者的良好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 利于疾病的恢复。
[1]马翠荣, 赵士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作用.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11):4482.
[2]裴艳玲.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护患关系的影响分析.吉林大学,2011.
[3]陈蕾.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3(2):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