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28例
2013-02-02张也
张也
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28例
张也
目的 探讨对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 以尽量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功能的干扰与破坏。方法 对28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 并行黏膜瓣复位。结果 随访1年以上未见上颌窦囊肿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囊肿, 而且能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干扰, 最大程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
鼻内镜;下鼻道开窗;上颌窦囊肿切除术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 传统的手术方法Caldwell-Luc术式, 为口内切口经唇龈沟犬齿窝径路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手术, 该手术方法损伤大, 局部反应重,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近几年来,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 微创理念的深入, 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已经基本被取代, 鼻内镜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应用。作者采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行上颌窦囊肿切除术28例, 术后随访患者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09年3月本科共收治上颌窦囊肿住院患者28例, 男12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20岁,最大64岁;病史3~8年。其中表现偶有头痛者18例, 鼻塞6例, 面部麻木感4例, 鼻中隔偏曲3例, 偶有鼻内流出淡黄色液体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检查,囊肿直径在2.5~3.5 cm之间。
1.2 治疗方法 采用鼻内镜冷光源系统及全套鼻内镜鼻窦手术器械, 将混有1:1000肾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置于病侧下鼻道及下鼻甲表面麻醉3次。在距下鼻甲前端1~1.5 cm处以直径5 mm的上颌窦穿刺器慢慢穿透骨壁进入上颌窦内。拔出穿刺管芯, 经穿刺套管分别插入直径4 mm, 视角0°、70°鼻内镜, 检查上颌窦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取出鼻内镜, 拔出套管, 在鼻内镜下用反向咬骨钳扩大下鼻道穿刺孔达0.8 cm×0.8 cm, 用上颌窦组织钳咬除囊肿, 并用上颌窦刮匙搔刮囊肿处, 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隔日检查窦内情况, 是否有血或分泌物, 清理结痂, 1周后用温盐水通过下鼻道穿刺孔冲洗窦腔。
2 结果
术后28例患者, 术前的临床症状消失, 窦口及下鼻道开窗开放良好, 无出血及其他并发症, 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 治愈率100%, 术后随访12个月无1例复发, 下鼻道开口通畅,鼻窦黏膜光滑, 上皮化好。术后病理报告为上颌窦浆液性囊肿。
3 讨论
上颌窦浆液性囊肿, 多由于鼻窦慢性炎症使黏膜下毛细血管壁受损, 从毛细血管内渗出的浆液潴留于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内, 逐渐膨大形成囊肿。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传统的Caldwell-Luc术式逐渐地被替代, 传统的口内切口,手术损伤大, 术后反应重, 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机会。患者住院时间长, 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切除上颌窦囊肿, 具有以下优点:①鼻内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具有微创, 保留上颌窦自然开口结构及其功能, 术后恢复快, 复发率小的优点。该手术操作简便, 时间短, 而且创伤小, 只需表面麻醉, 术中出血少, 术后反应轻, 患者所受痛苦小, 住院时间短,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易于被患者接受; ②术后可经下鼻道开窗观察上颌窦内情况, 随时可清除窦内残余病变, 亦可经下鼻道开窗行上颌窦冲洗, 及时处理结痂及分泌物, 有效的防止复发, 为提高治愈率提供了保障; ③鼻内镜下定位准确, 组织钳或剥离匙能同时与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插入窦腔, 切除囊肿都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 提高了手术准确度, 有效保护了鼻窦的骨质和黏膜, 维护了正常的鼻窦生理功能。行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术前需行鼻窦CT扫描检查, 以确定囊肿的大小及位置, 本组28例患者均行鼻窦CT水平位及冠状位扫描,使术者有的放矢;④术中若下鼻道狭窄, 可先将下鼻甲向内上反折, 扩大手术空间, 利于操作, 术后将下鼻甲复位。下鼻道开窗去除骨质直径达0.8 cm, 便于看清窦内情况及手术操作, 扩大钻孔使用反向咬骨钳尽量向前咬除骨质, 避免向后去除过多损伤鼻泪管开口, 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131302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