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
2013-02-02崔梅花
崔梅花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解放晨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000
休克是以组织灌注减少和细胞代谢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休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不同类型休克的病因、初期表现和处理对策是不同的, 但是细胞的低灌注引起的生理反应却是类似的。 通过抢救末梢循环状况改善,四肢皮温上升;脱水征象改善,尿量增加;血容量恢复,血压、脉率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困难减轻,缺氧征改善;在治疗期间无意外伤害发生;不出现感染症状,血象正常[1]。 为了探讨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方法,该研究选取临床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 例休克患者抢救护理方法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 例均为该院收治的休克患者, 男19 例, 女11 例。年龄30~45 岁,平均年龄33 岁。 消化道失血性休克7 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8 例,感染性休克5 例。
1.2 治疗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临床发现来确定诊断;采取措施控制或去除灌注降低的原因;防止靶器官的功能障碍;首先确保患者气道开放,必要时气管插管,保持充分的氧供。 机械通气以支持氧的输送,保持动脉氧饱和度在90%或以上(PaO2>60 mmHg),以避免低氧血症(见人工气道:气管内插管,氧疗,P734 和机械通气)。通过液体替代和药物治疗来维持动脉压和循环血容量。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持正常体温适当保暖,但不可体表加温,以免烫伤、增加局部耗氧及扩张皮肤血管而加重内脏器官灌注不足, 休克病人体温过低时,应以增加室温、增加衣物及被服来保暖。 调节适宜的环境温度,以18~20 ℃较好,不应过高或过低;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病人充分休息。 对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病人,应适当约束或加床旁护栏,保证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损伤。 预防并发症如各种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管道滑脱等。
2.2 心理护理
患者和家庭在面对威胁生命的危急情况时,焦虑和恐惧的影响常被忽略或低估。 焦虑、恐惧和疼痛可加剧呼吸窘迫以及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 护士应该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焦虑和疼痛,如果必要的话,可通过用药来降低情绪对需氧量的影响。 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也可减少焦虑和恐惧。 与患者和家人的交流应该包括:随时与病人或其家人交流,尤其是患者插管或患者处于昏迷时。在进行操作前, 简单的解释操作以及关于目前治疗的计划和基本原理的信息。 如果患者问及关于他或她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时简单如实回答。避免在患者可能听不到的地方谈论病人。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尽管患者不能回应,但他或她还可能听得到。向患者家人和重要亲友告知患者的情况,提供安慰和支持。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
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当出现呼 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并出现鼻翼扇动,提示病情恶化,应 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对昏迷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窒息。常规给氧,氧流量为6~8 L/min,若病情好转,可间歇性给氧。 若血压平稳可给予半卧位以利呼吸, 指导病人做深呼吸以增加肺泡通气量。肺水肿的病人用乙醇湿化给氧,可改善通气。严重呼吸困难者, 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
2.4 病情观察
脑组织血液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 若神志清醒,说明循环血量已基本足够;如果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或昏迷,则说明缺血缺氧已致脑功能障碍。 休克者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收缩压<90 mmHg、脉压<20 mmHg,表明休克存在;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明休克好转。 呼吸>30 次/min 或<8 次/min 表示病情危重。 休克时机体代谢紊乱,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常见的是代谢性酸中毒,此外,休克早期由于过度通气还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一般经积极扩容治疗,组织灌注改善后,酸中毒多可消失。目前对休克病人酸碱失衡的处理,多主张“宁酸勿碱”,早期不宜用缓冲剂, 对重度休克、pH<7.20 者, 应静脉滴注碳酸氢钠0.5~1.0 mmol/L 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药量。 多数休克病人体温偏低,但感染性休克病人常有高热。 若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均提示病情危重[2]。 大多休克病人皮肤和口唇黏膜苍白、发绀或呈花斑状,甚至有淤斑,四肢温冷;如果肢体皮肤干燥、红润、四肢转暖,说明末梢循环恢复。 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 若尿量少于25 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17 mL/h、尿比重低而固定者,表明已发生急性肾衰竭;尿量>30 mL/h 时,表明休克在改善。定时监测血、尿、粪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 CVP 及PCWP 等检查,了解休克状态和治疗效果。
2.5 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休克病人至少应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供快速补液扩容,一条供输入各种需控制速度的药物如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补液速度应根据病人心、肺功能,失血、失液量及临床监测情况来决定。 有条件时最好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速度,防止并发症及意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 min 测量T、P、R、Bp,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颈静脉充盈程度、皮肤黏膜色泽、肢端温度和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记录输注液体的种类、量及时间,观察补液效果,警惕急性肺水肿的发生。 有条件时最好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速度,防止并发症及意外。
2.6 药物治疗的护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过程中,常应用强心剂、血管收缩剂及血管扩张剂,需在充分复苏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有条件时最好采用微量输注泵以利于根据需要准确调整滴速。 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用量、滴速及用药种类,使血压维持在较好水平,有效改善组织灌注。 一般开始时应每5~10 min测量1 次,待血压平稳后改为每15~30 min 测量1 次。 输注强心药时最好用心电监测仪监测。 血管收缩剂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应经常巡视,观察局部情况,一旦外渗应立即回抽后拔针,局部以0.25%普鲁卡因封闭,更换注射部位。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早期大剂量用于治疗休克,可提高生存率,但有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促使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危险,使用时应注意预防并观察。
2.7 防治感染护理
由于外伤或休克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应注意预防。 加强对体温和其他感染征象的观察,外科感染病人若体温异常增高或突然下降,病情加重,出现神志改变,面色、脉搏、血压、尿量等相继改变时须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在进行各项护理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对有创伤或创面的病人,应及时换药,保持伤口或创面清洁干燥;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道感染;遵医嘱合理、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 感染性休克病人常有心肌和肾损害,过多的补液将导致不良后果,补液不足又难以纠正休克,补液时应加强对心功能和肾功能的监测,根据病情适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感染性体护理维持体液平衡,生命体征平稳;组织灌注得到改善,末梢循环状况改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病人缺氧纠正,气体交换正常。
3 讨论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都要积极除去病因,争分夺秒抢救,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综合治疗护理把病人休克的风险降到最低。
[1]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
[2] 黄秀娟,罗莉玲,黄健.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