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2013-02-02

中外医疗 2013年6期
关键词:泌尿道泌尿系统泌尿系

何 丽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

1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组成与后果

泌尿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泌尿感染有包皮龟头炎、尿道炎、膀胱炎、睾丸炎、附睾炎、精囊炎等疾病。

1.1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组成

泌尿系感染简称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但婴儿期存在症状不够典型,诊断多有困难。 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 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1.2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后果

在老年泌尿系统感染中, 泌尿系感染常见的排尿异常是尿频、尿急、尿痛,也可见到尿失禁和尿潴留。 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可有多尿,后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1]。 泌尿系感染可引起尿液的异常改变,常见的有细菌尿、脓尿、血尿、气尿等。 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肾脏及肾周围疾病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肾脏包膜、肾盂、输尿管受刺激或张力增高时,均可使腰部产生疼痛感觉,下尿路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腰痛。 肾及肾周围炎症,如肾脓肿、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急性肾盂肾炎,常引起腰部持续剧烈胀痛,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腰痛常为酸痛。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尿路结石患者占泌尿外科住院人数的26%。 但尿路结石病因不甚明白,可能的病因很多,其中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目前有关感染性尿路结石的报告较多,但关于全尿路结石与微生物关系的报告甚少。 有调查显示,大肠埃希杆菌仍是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在革兰阴性菌中仅次于大肠埃希杆菌。 革兰氏阳性表皮葡萄菌的检出率较高,表皮葡萄球菌早期曾被误认为是非致病菌,标本中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常被认为是污染菌,在过去20年中才逐渐被认识到是致病菌,也是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致病菌[2]。 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的情况,发现鲍曼不动杆菌、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前三位的主要致病菌。

2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

2.1 疾病的严重程度

老年人可因膀胱输尿管的反流、肾脏位置异常、马蹄肾等原因引起泌尿系感染,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尿路畸形的可能性。 同时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不断增加这些能量逐渐耗尽以至患者对外界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对病原微生物易感。

2.2年龄

老年人为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人群,由于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抵抗力低,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3 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可导致感染的增加,例如糖尿病、泌尿系结石、尿道梗阻等。 病还比如例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者蛲虫刺激阴部等。此外,冬季多尿是正常现象。糖尿病发生尿潴留的病人,或慢性病长期卧床的病人, 因尿潴留或身体抵抗力差常引起泌尿系感染。 患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病人,特别是反复发生的病人,切忌胡乱自己服荮,或就诊于游医,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师指导治疗。

2.4 住院时间

大量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发生的机率增加。 住院时间越长,病原微生物在病人体内定植的机会就越大,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 同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人体抵抗力,容易被感染。

2.5 泌尿道插管

插尿管会将细菌带入尿道,或者损伤尿道黏膜,从而给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3]。

2.6 治疗方法

通常在停药1 周及4 周后需复查尿化验或尿培养,如两次结果均呈阴性,说明此次感染已治愈。 但有些病人症状好转后即自行停药,或者停药后不按医生要求及时回医院复查,导致感染复发或迁延不愈,进而转为慢性。 如此反复,只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3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干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实施护理计划简洁明了,同时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出院后利用各种医疗资源的能力和社会支持情况[12]。在具体安排应用中,要合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运动训练、健康教育、营养干预和心理支持。

同时老年泌尿系统感染的预后一般良好。 除非伴有尿路畸形,否则一般很少会发展到肾功能衰竭,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泌尿道感染复发率为50%,有泌尿道畸形者复发的危险较大。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维持肾功能,减少急性期死亡率。 对老年人,在采集血和尿培养标本后,应立即经胃肠道外途径用氨苄青霉素和 氨基糖苷类治疗。如果血培养结果阴性,治疗效果好,并且治疗48~72 h 后再次尿培养结果阴性,可改为口服抗生素,疗程为10 d。在治疗结束后7~10 d 再作一次尿培养。治疗效果差表明细菌耐药或有梗阻性损害,需要及时检查。 尿路器械易把尿道远端的细菌带入膀胱和上尿路,尿路插管后易发生持续性菌尿,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 在必须使用时,要严格消毒。 在尿路器械使用48 h 后,宜作尿培养,以观察是否发生尿路感染。 用尿路器械检查之前,已经有细菌尿的病人,宜先控制感染。

总之,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是指从尿道口到肾脏的泌尿道任何部位发生的细菌感染的总称。 我们要针对泌尿系统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就不会无谓地增加病人的痛苦,产生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在护理干预上,要危险因素加强针对性的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1] 姚剑.上尿路结石的细菌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8):542-544.

[2] 任海林.上尿路结石中纳米细菌的检测[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9):620-620.

[3] 赵岳.出院计划-病人出院过程中的舒服护理模式[J].继续护理教育,2010,20(29):5-7.

猜你喜欢

泌尿道泌尿系统泌尿系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SNHG16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via activating ECM receptor interaction pathway
一例公猫下泌尿道综合征的诊疗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儿童再发性泌尿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如何降低泌尿系结石的生成率?
哪些疾病容易诱发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泌尿系统疾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柏凤汤治疗泌尿系感染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