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乳腺钼钯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2013-02-02赖玲廖斌
赖 玲 廖 斌
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黔东南 556000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共同作用下而发生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增生失控之后引发癌变,因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发生改变而呈现出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其他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40~60 岁的人群以及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仅行1%~2%的乳腺患者为男性。 为探讨乳腺钼靶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征象, 提高乳腺癌诊断率, 该研究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该院乳腺癌患者8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乳腺癌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1 乳腺癌的分类
全国乳腺癌病理分类协作组对4 396 例乳腺癌根治术标本进行了全面分析,在WHO 乳腺癌国际组织学分类(第二版)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国内常用的分类方法,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1]。
当癌瘤仅存在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 且未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早期浸润性癌是乳腺癌从非浸润性癌向浸润性癌的过渡阶段, 癌组织刚刚突破基地层向间质浸润,癌组织尚未与间质混杂,既不同于原位癌,又不同于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指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混杂的图像, 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浸润性癌为特殊型癌, 除特殊型癌以外的其他浸润性癌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2 临床表现
乳腺癌早期除肿块外, 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乳房疼痛及外观上的改变。 乳腺癌初发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微小的病变,并逐渐增大,当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临床症状。 如乳房有轻度疼痛,肩背部酸胀不适。 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多数肿块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椭圆形,边界欠清,有的也呈扁平状、小结节状或不规则的形状。 同时,伴有乳腺外形改变、乳头近中央伴有乳头回缩、乳头溢液、区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乳腺癌晚期症状可在发生部位、乳腺肿块症状数目、乳腺肿块形态和边界和乳腺癌硬度上得以体现,并伴有腋淋巴结肿大。
1.3 发病因素
目前乳腺癌的确切病因还尚未清楚, 但是根据对乳腺癌的研究,总结出乳腺癌的发病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②遗传因素,乳腺癌病人的亲属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大; ③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⑤经常使用激素用品及妇女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均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⑥药物,有些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 吩噻唑等及甾体类药物均有增加乳腺癌患病率的作用。
2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乳腺钼靶检查
乳腺癌的疗效更多的取决于病期。 提高早诊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在早期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的治愈率可达到95%以上,并获得更多保留乳房的机会。 目前乳腺钼靶检查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最简便、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痛苦相对较小。其特点是射线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能清晰分辨腺体组织、乳导管、腺体间脂肪以及皮肤、乳晕、皮下脂肪、浅筋膜等,甚至一些粗大的血管也能清晰可见, 适用于软组织的检查, 且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目前已作为常规的检查。乳腺癌在X 线片中病灶表现形式常见的有较规则或类圆形肿块、不规则或模糊肿块、毛刺肿块、透亮环肿块四类,可以检测出医生触摸不到的乳腺肿块,特别是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 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2%~89%,特异性为87%~94%。
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本院80 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乳腺钼靶检查的征象,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选取经该院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80 例,全为女性,已婚有生育史,年龄30~70 岁,平均49 岁,其中非侵润性导管内癌3例,非侵润性小叶癌2 例,浸润性导管癌27 例,浸润性小叶癌23例,乳头状癌9 例,大汗腺癌7 例,粘液腺癌5 例,髓样癌4 例。
3.2 方法
根据保留的前期钼靶X 线检查的影像资料, 分析其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同时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比较,探讨乳腺钼钯检查乳腺癌的征象。
3.3 结果
80 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其中右乳47 例,左乳33 例。按乳房分区,肿块位于外上象限33 例,外下象限22 例,内上象限14 例,内下象限6 例,乳头后区5 例。 前期,钼靶通过X线检查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确诊的病例为71 例,9 例未确定病例通过后期手术确诊。
4 讨论
乳腺癌钼靶摄影片的征象包括肿块,钙化,癌周围的改变,乳头及皮肤的改变等,是临床上医生确诊的依据,一般将肿瘤本身所成的影像(肿块影、钙化、结构紊乱)称为乳腺癌的X 线直接征象;将癌周围继发性改变所成的影像(如皮肤、血管、乳房形态改变)称为乳腺癌的X 线间接征象。 临床上,乳腺钼钯诊断乳腺癌不仅要重视直接征象,也不能忽视间接征象;看影像资料时,要仔细观察,双侧对比,结合症状综合分析,减少误诊率。
4.1 直接征象
首先,乳腺内肿块影是乳腺癌的最常见X 线征象,并且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影像资料中对于肿块显示清晰, 特别是肿块边缘、周围区域的细节显示细致,从而利于发现病灶,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肿块的体积,把临床上医生触及的肿块和X 线显示的肿块体积进行比较,作为乳腺癌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肿块的轮廓,不同的形状代表了病情的发展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团块状,诊断比较困难的是圆形肿块;肿块密度,一般肿块密度比正常组织高;肿块边缘,由于癌肿组织向周围浸润生长且生长不平衡,使得大部分肿块的边缘并不清晰。 其次,局灶致密影是乳腺癌另一个特殊征象, 表现为乳腺某一区域或者两侧乳腺不对称,此征象约有1/3 是因癌瘤引发的。再次,毛刺征是乳腺癌的另一个重要的X 线征象,主要体现在肿块的边缘,有此征象的意味着是恶性肿瘤,癌细胞的侵袭力强,预后一般效果不佳。 最后,成簇微小钙化是乳腺癌的另一个重要的X 线征象, 癌细胞代谢活动旺盛,其有氧和无氧代谢比正常细胞更加活跃,同时,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因此,更容易在导管和腺泡中产生钙盐沉积。乳腺钼靶X 线摄影可以明显反映出钙化的情况,对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的钙化通常是密度、形态、大小不同的密集钙化, 通常认为当每平方厘米范围内细小的钙化颗粒超过5个,就意味着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2]。
4.2 间接征象
间接征象主要有3 个方面:血管异常增粗紊乱,当X 线片上显示出病灶区域血管异常增多、增粗,较健侧血管直径有显著增粗,即为恶性征象,诊断中晚期癌的准确率可达85%[3]; 腺体结构紊乱,许多良恶性病变都可以出现此种征象,X 线片上可看出病变组织密度增高,结构扭曲变形,周围界限不清;彗尾征,一般位于癌灶上方或后方,形成逐渐向外变细的狭长三角形致密影,是由于乳腺实质被癌瘤侵犯牵拉所致。
4.3 误诊分析
该组80 例乳腺癌,X 线诊断正确71 例,准确率88.75%。 通过对误诊病例的分析,误诊原因主要由3 个方面。 首先,与患者乳腺的致密类型及肿块位置形态有关, 致密型乳腺在X 线片上容易掩盖病变的形态结构,不易发现病变位置。 其次,乳腺钼钯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主要是依靠形态学征象来判断病灶部位,根据肿块的边缘、形态、钙化等情况进行诊断,然而有特异性的形态学征象并不多,有些病灶典型的形态学征象不显著,导致产生误诊和漏诊。 把钙化作为重要诊断指标的征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典型良性钙化包括粗糙钙化、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等,恶性钙化包括模糊的、多形的、细小线状钙化,钙化的形态多种多样使得对其的分类界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其诊断价值也存在一定的争论。
综上所述,钼靶数字检查乳腺,能够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还能够在临床物理检查之前就诊断乳腺肿块,该诊断图像分辨率以及对比度高,容易观察组织的变化,同时对成像能够方便的进行各种后处理, 这些方便的功能可以为诊断中定量分析以及细节观察提供了方便,对于乳腺癌的诊断,钼靶机诊断更为细致,诊断更为准确,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1] 徐开埜,唐敖荣,何子元.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3- 1267.
[2] 赵亚平,周世英,刘荣波.乳腺X 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1): 71.
[3] 罗建东,姚国燕,张雪林.MRI 和X 线摄影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比较分析[J].实用放射学, 2009, 25(6): 85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