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2013-02-01杨冠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期
关键词:互动课堂教学

摘 要 互动在教育研究中是最为重要的教与学要素。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互动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基本类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趋同互动、趋零互动、趋异互动,内容互动、形式互动等。从目前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如何将互动合理融入课堂的每一步教学,有效实现教学互动。

关键词 传播学视角;课堂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90-03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杨冠英

on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Yang Guanying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 research is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interactive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ts basic type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convergence interaction, hasten zero interaction, divergence interaction, content interaction, form interactive, etc. This paper is beginning with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studies how to put the interaction into the classroom in every teaching links, effectively realize interactive teaching.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on

“互动”的一般性定义是“某一特定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在传播学的理论中,互动即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换句话说,受者接受传者的信息,并将反应回传给传者时,互动便形成。可以说,互动是传播的本质特征。甚至有人认为,“传播就是互动。借助互动性,传播可以实现最优化”[2]。

在课堂教学的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播活动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传播模式来讲,从控制模式到社会模式和循环模式,这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模式都存在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经研究发现,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从根本上体现了传播的双向性,离不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1 课堂互动的主要内涵和类型

互动在教育研究中是最为重要的教与学要素,课堂互动的主要内涵是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应该以学习者发展为最终旨归”[3]。有效的反馈不但能够使教师及时调整不恰当的教学策略,而且能够纠正学习者的错误认知,逐步深化学习者的认知,利于开展形成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传播的过程,那么从传播的内容、效果、过程和形式出发,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

1)从传播的内容来讲,课堂互动性的基本类型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促进、推动的状态。”[4]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氛围。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或者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这也是互动的实质。

2)从传播的效果来看,互动包括趋同互动、趋零互动、趋异互动三种类型。趋同互动,又称积极互动,是指传受双方和受方之间在互动后行为、认识等表现为趋同。“趋零互动,又称危险互动,指受者对传者的信息没有反应(反馈)。趋异互动,又称消极互动,指受传双方互动后的行为、认识表现为趋异。”[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趋同的积极互动是最有意义的,当某一问题提出后,在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下,最终被学生理解并应用或得到大家的共识。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互动趋零和趋异的情况。

3)从传播的整个过程来看,课堂互动的基本类型有内容互动和形式互动。内容互动表现为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所进行的互动。一堂课由多个知识点构成,学生通过理解并应用多个知识点,交流分析知识内容。形式互动,基本上指开展竞赛、游戏、抢答等方式的互动,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同时反馈学情。

2 目前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完整、优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共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但当前的课堂教学还未达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1 师生互动交流片面化——提问形式过于简单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普遍采用课堂提问作为互动的形式,它既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又可以深化学习者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把“学习者回答问题”片面理解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中提问一些认知记忆性方面的问题,或者对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采用齐答的方式,认为课堂提问越多,互动效果越好。实际上,学习者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差异,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并不能有效地反馈所有学习者的学情,达不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媒体工具形式化——服务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常用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电视等,都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是单向的,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多教师为响应信息化课堂的号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但实质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搬”到投影仪或显示器上,使教学媒体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教具、演示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习者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2.3 评价注重等级与量化——注重总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考试,以了解和评估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评价学习者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习者的发展。这种量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判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水平,给学习者心理上带来对评价的焦虑和恐惧,制约着学习者的成长。

3 课堂互动的有效实现

从教学传播的运行来讲,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实现有效的良性互动。当然,互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在课堂中要将互动合理融入课堂的每一步教学,使互动真正促进教师教学。

3.1 教学准备阶段——问题诊断,互动导入

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高质量的、利用互动开展的问题情境,在诊断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又能够针对疑问进行互动,从思维层面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基于概念图的设计”时,设计分层次的递进问题来进行导入教学,既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又考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最后用设疑的方式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第一个层次:上一节课讲授了教学中常用的概念图类型,按给定的条件分为几种类型?按教学内容的组成分为几种类型?考查学生对记忆性基础性知识的掌握。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在讲授知识、复习知识、建构知识时,分别用哪些概念图类型比较合适?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各种概念图的特点和应用。

第三个层次:列举“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实例,让学生讨论概念图主要应用在哪几个环节?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内部动机,带着疑问学习新内容。

本案例中的问题由易到难,先使学生开展讨论,进行生生互动,教师针对问题开展与学生互动,分层次的问题使认识逐渐深入,思路逐步开阔,从而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新的内容。

3.2 教学实施阶段——自主探究,互动引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通过问题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组织实施科学合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如在学习“视频编辑规则之一:景别变化”知识点时,教师首先以演示课件中的各种图片为例,让学生体会并分组讨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区别。景别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情境中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再以不同拍摄对象为例提出问题。

问题一:以故宫为拍摄对象时,在飞机上全部把故宫装入画面,是什么景别?而改变拍摄距离或通过变焦拍摄太和殿全貌,是什么景别?

问题二:以太和殿为拍摄对象,拍摄故宫的全貌是什么景别?太和殿全貌是什么景别?

学生在了解各景别特点的基础上,各小组积极展开互动讨论,在分析、质疑和交流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将想法、疑问或意见提出来,并对错误的想法及时点拨,引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3.3 教学评价阶段——知识巩固,评价反馈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阶段,由于学生所学新知识仅处于理论层面,需要利用一定的题目进行练习,梳理知识,掌握知识如何应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评价是随时并频繁进行的”[6],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活动,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出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补充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如在讲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基本环节”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提供一份缺失很多步骤的“Healthy Eating in My Life”教学设计方案,让学生自己根据PBL教学环节的具体步骤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待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将其作品与案例进行比较,自己评价设计方案,找出方案中缺失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缺失环节多为“学习活动设计”,因此,教师及时系统讲解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步骤,并列举实例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 结语

课堂教学通过多向、多层次的互动,最终带来的是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教学信息交流互动的效率和效果对有意义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课堂教学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都能够灵活开展,有效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反馈活动单一、反馈信息不全面、反馈信息不及时等问题,而且对构建一个积极共享、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有积极意义,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Vrasidas C, Mcisaac M S.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action in an Online Cour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9,13(3):22-3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4]李蕾.应用互动反馈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68-71.

[5]吴跃先.传播就是互动[J].当代传播,2002(2):78-80.

[6]祝智庭,顾小清,闫寒冰.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互动课堂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