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文学与生命教育

2013-02-01罗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幼儿文学生命教育童趣

罗捷

【摘要】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文学既富于童趣又蕴含了深厚的生命内涵,这一特征为幼儿文学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凭。

【关键词】幼儿文学;生命教育;童趣

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人具备生命意识,只有当人具备了生命意识,才能认识和理解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并在真正意义上热爱和珍惜生命。

这一教育需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拥有至纯的赤子之心,幼儿又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丰子恺语),他们就像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页,等待着描绘上最美的图画。而幼儿文学展示着人生最初始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它充盈着美好的童真,集聚了旺盛的生机,这就为幼儿生命意识的开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童趣,是幼儿文学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也是幼儿文学最具魅力的特色,发掘和品味童趣,一直是幼儿文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使命。童趣,是童心真纯、稚拙的反映,也是生命意识的投射。它源于生命最初始阶段自然本真的状态和丰沛强劲的动力,“还联系、融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国哲学家加斯东认为“童年是存在的深井”,在这口“井”中,埋藏着丰厚而深刻的生命内涵。

幼儿的心智水平无疑制约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但无法否认的是,幼儿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关照世界的方式,因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幼儿思维及审美特点,引导他们在文学活动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一、认识生之美好

正如前面所述,童趣本身就是美好生命的体现,趣味盎然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洋溢着生机与快乐,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之美。幼儿童话《竹笋戴草帽》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这是一首色彩明亮、十分有趣的春之歌,作为一篇小童话,故事情节颇富戏剧性:小熊猫头一天将自己的小草帽戴在一支大竹笋的头上,当夜下了一场春雨,“大胖笋喝饱了春雨,一夜长得好高好高”,也将戴在头上的小熊猫的小草帽顶得老高老高,以致小熊猫一开始并没有找见,抬起脑袋才发现。多有意思啊!作品既表现了小熊猫的天真好玩,又歌颂了春天里大自然生命的蓬勃生长。欣赏这样富有童趣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愉悦的审美情绪中领略到生命的美好,并发自内心地产生热爱之情。

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因而幼儿文学作品里,充满了被灵化的人和物:“太阳是一个怕黑的孩子”,“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这里,世界从来不会沉默静止,更不会单调,永远充盈着生命律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世界怎不让人心生热爱?

二、生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与成年文学一样,幼儿文学也在整体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稚嫩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加深他们对人生的了解和认识。

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用充满趣味的表现手法阐述了生命的重要原理: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我们来看幼儿故事《明天》:

明天

妈妈和爸爸在说明天的事。桐桐听见了,天真地问:“妈妈,明天是什么样子?”

妈妈想了想说:“明天桐桐又长高了一点,一个个明天加起来,桐桐就长成大人了。”

桐桐眨眨眼睛问:“到了明天,我是不是也像爸爸那样会长胡子呀?”

妈妈点点头:“会的,不过要等很多个明天以后,那时,桐桐就和爸爸一样,能做许多许多大事情。”

桐桐的脸儿笑成了一朵花。

忽然,他问妈妈:“明天你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说:“等你长大了,妈妈也变老了。”

桐桐立刻把头摇成拨浪鼓:“我不要妈妈变老,我不要明天!”

妈妈笑了:“傻孩子,不老的妈妈,不会有长大的孩子;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桐桐却不这样想,他在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不少人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对话。故事中的桐桐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了疑惑,他不断地追问“明天”,尽管妈妈的回答并没让他感到满意,甚至又因之而产生了新的困惑,但就在这追问的过程中他认识到生命的运动变化,明白了“明天”不同于“今天”,人就是在这一个个明天中渐渐长大。故事其实是隐喻“成长”,“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感的话题,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不可逆转地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桐桐在故事结尾产生了孩子才会有的天真幻想:“能不能有这样的明天,妈妈不会老,我也会长大呢?”随着年龄的递增,这样的幻想会一个个地破灭,在这幻想的破灭中,孩子对生命的运动规律也会一层层加深。

像《明天》这样的幼儿作品还有很多,它们在充满童趣的表述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情眷恋,能够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流逝感”,并因此而萌发珍惜生命的意识。

生命的底色是明亮的,但如同太阳底下总有阴影的存在,生命又有其残酷的一面,如生命的脆弱,不可逆转的衰落等。幼儿文学是审美的,却也是生命的真实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有时并不直接,有时并非创作者主观意愿。但只要恰当地表现生命的“弱质”,就能够唤起孩子的怜惜、同情和呵护的感情,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爱。

猜你喜欢

幼儿文学生命教育童趣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