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层调整教学的策略
2013-02-01刘倩
刘倩
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阅历、学习态度不同,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采取分层调整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调整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调整。譬如一个语文教师带两个班,一个快班,一个慢班,同一篇课文,在快班可能只需一个课时,只讲这篇作品的一两个地方;而在慢班可能花上两个课时,要把作品的多个地方讲到,此外还可能增加其他辅助性材料的解读。对于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亦是如此。总之,分层调整教学要依据语文教师所面临的特定班级、特定学生而开展。
新课程倡导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要有思想、激情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许多教师在这些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结果可能还是吃力不讨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调整教学进度或是采用相应的手段,使其更适合学生。若干年来,尽管有无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方式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但结果也无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以阅读教学为例,几乎每一个语文教师当接触到课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用哪些方法去教,如对于语文陈述性知识,语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效果要好些;对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师的讲解再加上学生实际的操练,效果会更好;对于一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东西,则更多地依赖于特定情境中师生的对话、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等,可见,方法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是适合与否。
分层调整教学是目前许多国家较多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方略。它特别强调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在师生关系上,把原来的“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新型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合作学习在以“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广泛而实在的意义。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乏训练和熏陶,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思考、质疑、答疑的习惯和胆量,总是被动地听、记,课堂实际上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基于此,我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每组由三至四人异质组合(根据学生性别、个性、成绩、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搭配),通过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上课时可以自由调换或搬动座位,使小组成员尽可能坐在一起,便于讨论问题。每个小组成员有责任代表本组并促动本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全班性讨论发言,每个成员在课堂上发言次数的多少、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形象,而小组形象又直接影响着小组的期末评价记分。对小组的表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随时观察和记录。这样,课堂表现便成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的焦点,由于每个组员力求对本组有所贡献,一些平常内向胆小的同学在同伴的鼓励下也变得主动起来,课堂气氛有了极大的改观。
学生动起来以后,教师就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设计、答疑和补充。在语文分层调整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以下几种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索:
1.教师介绍一些有关课文的外围知识(如背景资料、作家经历、相关内容等),将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交给学生,由各小组讨论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若干讨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补充、评价和总结。
3.教师列出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落实,并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梳理。
4.由小组主持课文教学。各小组可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提出上课申请,教师把有关参考资料复印给小组,课文教学的全程都由该小组解决,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必须遵循“语文内容”教学与“语文形式”教学互转的基本原理,教学之间的转换旨在通过“言”和“意”的内在联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课程理论不等于教法理论,课程理论适用于研究课程,而教法理论更适用于研究教法,教学就是“教”与“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今日的教育改革是为了迎接明天的挑战。在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明显的宏观背景下,学校要紧紧抓住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发展契机,逐步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才理念和全新的培养模式,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诸方面努力开拓,全面创新,大刀阔斧地进行教研与教改工作,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人才教育创新的全新模式。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