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中比喻的心理基础
2013-02-01冀楠
冀楠
【摘要】本文对李白诗歌中比喻的产生心理基础——联想和想象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比喻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联想;想象:心理基础;个体差异
比喻就是打比方。比的过程就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过程。本体被我们心中熟知的一种能唤起审美体验的喻体所取代,读者在欣赏候,就以作者从自身体验展现给我们的这一喻体出发,顺着作者向我们指引的方向对本体进行审美,在心理上最终指向本体。这个心理上的指向和回指的过程,便完成了对比喻的审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不同的事物。比喻就是找出这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进行某种能引起我们心理体验的处理。物理世界中的两个事物之间一方面具有相异点——自异处观之,万物皆异;另一方面有具有相似点——自同处观之,万物皆同。那么怎样才能让两个事物产生比喻,这就需要作者建立在一定的心理活动,艺术审美之上的艺术想象,其心理基础在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的状态就是“感觉”被激起的状态。“想象”就在于把已经被激起的感觉与另一感觉产生联系。比喻就是通过作者大胆的创新,奇特的想象,突出物理世界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舍弃彼此的相异之处,获得艺术上的美。
比喻是在文学作品中用的最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方式。秦牧称之为“语言艺术的艺术”;钱钟书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作为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他的才情在他的诗歌中通过比喻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白《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中“水流”与“箭”,“舟行”与“飞”是两对不同的事物,然而在诗中,李白故意忽视了它们的差异,抽象出彼此的一个共同点一快,向我们传达水流舟行之迅速。这个抽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快”这个已经被凝固的抽象的乃至空洞的动作,由眼前具体的实景表明了,所以空洞的动作有了实在的具体的主观体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古来万事东流水”,借“东流水”一去不复返来比喻“古来万事”不可再来。作者心怀万事逝去的感伤,别人是无从得知的,但李白的那种感伤之情被这东流之水激活了,东流之水便成了李白心中一去不复返的感伤之水。诗中本体的情怀和体验,被艺术的移植到了喻体中,同时又在喻体中呈现和进一步强化了本体带给我们的情怀和体验。这是一个作者的体验从本体指向喻体,又从喻体回指到本体的过程,艺术美的产生便在这一去一回的心理活动之中。“昔日芙蓉花,今日断根草”以芙蓉花来比喻后宫女子得宠之美,以断根草比喻女子人老珠黄失宠之惨。既连用两个比喻,又两句形成对比。芙蓉之花开在盛开之时,如今比喻以色事君的宫女,无不体验出其娇媚。断根之草,当然是根断水绝,枯黄死去。作者在两个喻体中渗入了自己的心理体验,并且两个喻体形成对比,也完成了本体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是由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分不开的。“月下飞天镜,云升结海楼”以天镜比喻月之明,以海市蜃楼比巧云之美;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愁思难断;“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天上银河比喻庐山瀑布等。
所有的这些比喻,无一不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抽象出彼此的某点相似之处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是产生比喻是比喻的心理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是不会也不可能产生比喻的,更不要说一个好的贴切的比喻了。
然而依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人内心的活动是复杂的精彩的。因而建立在心理活动上的艺术活动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喻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艺术联想又是千差万别,它随着个体、时代、民族的差异而不同。
《上李邕》前两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在这里李白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来自比“大鹏”。“大鹏”的意象出于庄子《逍遥游》。在《逍遥游》中,大鹏寄托了庄子追求意志,彻底自由的理想。而在李白的《上李邕》中,“大鹏”经过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改造,这只“大鹏”是李白心中的大鹏,为什么这句大气磅礴的诗出于李白,正是由其内心的豪迈,大气,开阔而结成的。每当要表达内心那“似仙”的情怀时,李白的使用的喻体也结成了一种常人不见的有无限时空感的意象物了。
就是同一作者,由于自身年龄,经历,情感,处境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差异性的比喻。李白的《上李邕》与《临路歌》都以“大鹏”而借喻自己,同是比喻,由于李白的年龄,经历等的不同,“大鹏”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上李邕》是李白之风采意气之作,而《临路歌》是李白临终前之作,是李白的绝笔诗。当年那只“因风”而起,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如今终于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了。虽然他曾经扇动巨翅,摇振八荒,然而当年那种“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狂傲已成为过去。
除了个体的差异外,还有时代,民族等带给我们的差异,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正是由于比喻产生的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者把对主体的情感和体验移到喻体身上,又从喻体指向本体的“指向——回指”的心理过程,并由于个人差异的不同而风格不同,才使我们获得了艺术美的体验,才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富有魅力,也给我们的文学无穷的生命力和多角度的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