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唐神女与神婚仪式

2013-02-01王亚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

王亚男

【摘要】宋玉《高唐赋》中出现了“自荐枕席”的高唐神女,而《神女赋》中这位神女打消了一位被她吸引的男性的不合乎礼制的欲念,又是一位守礼的女性形象。前后同一人物,为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形象。本文主要针对《高唐赋》中高唐神女“自荐枕席”的这一行为与当时的神婚仪式之间的简单联系,以及随后的简单发展情况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高唐赋》;《神女赋》;圣婚仪式

文学中一个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有很大的关系,“王会神女”这一主题无疑与当时的神婚仪式有很大的关系。自新石器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期间,人类逐渐明确了双性生殖的原理,认识到男女性交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此种朴素的认识反过来投射到原始信仰上,使以孤雌繁殖观念为基础的原母神崇拜的地母崇拜变化出新的形式,地母作为阴性的神需要从阳性天神受孕方可生育万物,确保大自然生命的无限循环。史前和远古社会,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地域就派生出了不同名称但是实质相同的礼仪和风俗,即以男女交媾为主要程式的宗教礼仪——遘祭。宋玉高唐赋中的高唐之祭就源于生殖崇拜,可以说中国的高唐神女就是地母信仰的派生形式,是地母神在文明社会中的一个人格化替身。

而在仪式上公开进行交媾的或是君王本人,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由君王本人做出的遘的行为仪式。赋中具有帝王身份的男性在梦中与神女交合,这种身份的限制,是由远古的圣婚仪式所决定的。由君王亲自充当遘祭仪式主角的原因主要是:充当使地母受精的阳性角色的天神往往就是太阳神,太阳代表了天,也代表了宇宙间一切阳性力量。而古代天子是向来被看做是人间的小太阳神的。(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根据当时人的信仰,国王便是天神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因而也是宇宙问阳性生命力、生殖力的人间代表,他同地母神,代表着宇宙间阴性生命力的女祭司结合以确保世界上生命力的旺盛,包括农作物的丰产和动物与人类的繁殖。《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下云:“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襟,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陈梦家先生说:“蔡邕《章句》曰‘妃妾接于寝,皆曰御,是礼天子所御者,祀高襟时天子与妃相交,其交或为媚神之意,故他人礼之”。而高禖祭祀礼上的行为,显然就是帝王代表天阳同地阴进行象征性的交媾的表现,陈梦家、闻一多等认为,高禖之类就是地母神,周代的高襟礼仪就是和殷代遘祭礼仪的逻辑发展,是由实际的性交行为和象征性的性交行为所构成的。参照人类学和比较宗教学所说的“圣婚仪式”可以得出答案,在古代西亚的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新春之际举行的圣婚仪式是国家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仪式上的男主角是由国王自己扮演的,他化妆成地母——爱神的男性配偶神,在仪式上同代表地母——爱神的女祭司进行实际的或象征的交合。英国胡克在《神话、仪式和王权》一书中提到,圣婚仪式作为确证国王的神圣身份的必要礼仪,不仅在整个两河刘玉民族中,而且在古代希伯来文化、埃及罗马希腊文化中均有反映。《远古文化史》中提到东方古国的圣婚:“在这种场合中,王和后便代表了神,他们的结合,不仅象征了,而且也魔术的保证了和必成了土地和生产作用,使其到了适当的季节,就能把果实结出来。”

综上,不难解释中国上古种种与圣婚仪式相关的宗教民俗现象,也不难解释宋玉《高唐赋》中神女自荐枕席的行为。其实这就是神婚仪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延伸,在《高唐赋》中“王会神女”的主题就是神婚形式的体现。宋玉作为楚国的文人士大夫,他的作品中出现的神女“自荐枕席”,其实是想借此表达了希望国家富强、政治清明的一个美好愿望,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政治不得意的曲折表达。

后来,怀王的儿子襄王也来此游玩,并想像他的父亲那样可以和神女相会,但这次神女在展现了其美丽之后就飘然离去了,这令楚怀王神魂颠倒,惆怅不已。这次未成的欢会便构成了《高唐赋》的续篇《神女赋》的题材。

美与爱之神在宋玉手中结合又分离。宋玉的时代,同已逝去的神话时代已有了一定的距离,社会的伦理道德同圣婚时代已有很大差别,这种性爱的美学观点同社会伦理发生了冲突,所以在宋玉身上就展现了这种对美色矛盾的态度,他一方面渲染美的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又羞于承认自己好色,他曾经对攻击他好色的登徒子反唇相讥。这就不难解释高唐神女在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这前后两篇作品中性格和道德观念上出现的不一致之处。《高唐赋》中的神女是一位自荐枕席而委身于陌生男子的女性,而《神女赋》中的神女在展现了她的美之后打消了一位被她吸引的男性的不合乎礼制的欲念,是一位守礼的女性形象,用“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模式来看,《神女赋》中的神女是相当的吻合的。

自此后,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美神,很大程度上由于如《神女赋》中那种道德的检验工具因而化身为贞洁之女而存在下来;而性爱女神因其自荐枕席主动与男子交合而不能被发乎情止乎礼的核心道德所接纳,被正人君子所不齿,所以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从女性主动求爱,到这种自荐枕席的行为不见容于主流,所以很容易解释林黛玉深爱贾宝玉却又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爱。这是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伦理道德的约束,遂使得后世主流作品中常见美神而不见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