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性病变CT及临床分析
2013-02-01马平
马 平
铁岭市中心医院口腔科,铁岭 112000
在口腔颌面外科中,颌骨囊性病变是常见的疾病。为探讨颌骨囊性病变CT表现及其治疗疗效,该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50例囊性变的病例进行CT 扫描,分析其各自的CT表现,积累对颌骨囊性病变的各种病种的病理学表现,从而为下一步的治疗进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颌骨囊性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在我院住院治疗,所有患者中有女13例,男37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0~69岁,总病例的60%年龄在20~50岁,所有患者的确诊都通过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
1.2 方法
通过使用飞利浦64排CT 机,手术前进行常会平扫,设定CT的参数:10.0 mm层厚,10.0 mm层距,发现有不清晰的地方进行增强,将兴趣去减弱,设定5.0 mm层厚,然后进行冠状位扫描。
2 结果
通过了解病人的病史,对其临床表现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患者CT 的检查与手术后的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符合率,对此能够了解CT 在诊断中的价值。根据CT 扫描,在所有的病变中,有3例为球上颌囊肿,7例为鼻腭囊肿7例,6例为孤立性颌骨囊肿,4例为角化囊肿,7例为含牙囊肿,15例为根端囊肿,3例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为造釉细胞瘤。临床表现不一致的病变其治疗方式也按照针对性原则进行不同的治疗。
3 讨论
3.1 颌骨囊肿
所有的病变中,颌骨囊肿的患者有42例,这种囊肿的早期症状非常不明显,而且自觉症状不明显,所以不易被发现,随着囊肿增大,周围的骨质吸收导致了骨皮质被穿坡,导致了患者的牙源性肿胀,这种局部膨胀使得区域按压有乒乓球感或面部畸形。这种囊肿在牙源性囊肿最为常见,其起因是因为慢性刺激导致的牙周膜周围增生,中心部位发生液化,所以导致了囊肿[1]。
3.1.1 CT表现 在X线平片基础上常规轴位CT 平扫,能较好显示病变本身情况以及结构,病变区域的颅面骨生长情况,比如向前或是向后等情况,包括有前额,颧骨,枕后或是翼内外板等情况;对于筛窦、筛板、蝶骨、蝶窦、蝶骨小翼、眶上下裂、鼻腔、牙槽突、视神经孔、硬腭和口腔等这些部分的受累狭窄与变形程度则利用CT 进行再次的冠状位的扫描,能够很清楚的显示这些部分的病变情况,并以此进行分析,该组研究中利冠状位CT 扫描,能够清楚的对囊肿部位的情况进行显示,而且发现上颌骨囊肿前牙区病变比较多,比起双尖牙区及磨牙区发病都会较多,而下颌骨囊肿则刚好相反,这些囊肿病理特征中,形状为圆形或是卵圆形,这些囊肿的低密度区域较多,在CT 上发现有囊液出现,且病变为单房或是多房均出现,CT值约20~25 HU,随着囊腔内的囊液不断的集聚,则囊腔不断的增大,而且少量气体呈现在其中,因为各个方向受到的阻力有不一致,所以囊腔有时候也会呈现出分叶的状态,周围的骨质得到了吸收,所以形成了骨腔的壁,这样的皮层显示出清晰的边缘,而且有一直的条状包围着,根部有囊肿,位置大概在深龋、残根或死髓牙的根端,而且因为囊肿所以导致邻近的那颗牙齿的根部已经发生了位移,该组中较大囊肿病源牙根端突入囊中的患者就有5例。下颌骨体部经常会发生含牙囊肿,在腭前部中鼻突与两侧上颌突融合的地方,会产生鼻腭囊肿球,通常情况下,球上颌囊肿位于单尖牙牙根和侧切牙之间,CT表现为梨形,对于低密度区域,还可以导致牙根推移进而分开。对于孤立性颌骨囊肿,表现形式与上述还不完全相同,表现为形态和大小都不同的圆锥形,或者形状不规则,且边界很清晰,内部有空腔的地方,边缘也没有硬化的表现,相邻的牙齿会有扇形分开的现象。
3.1.2 治疗 对于此类病症的治疗,常常是采用保留病原牙的方法,一般先确定根端囊肿牙周膜与骨硬板影消失的情况,这样对于邻近的那颗牙齿的处理也能够得到一定的结论,如果压题已经被大部分的破坏,或是明显松动,那么在术中要拔除,否则对于其他牙齿也会形成伤害。对于单根牙或是双尖牙,则采用根管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就是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或是破坏程度,假如没有超过牙根的一半,就采用根管的填充,这样手术时间可以大大的缩短。还可以扩大牙齿的保留范围。术中做根尖切除。对含牙囊肿累及的牙齿,临床检查时不松动或轻微松动者则尽可能保留。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角化囊肿还有癌变及术后复发性,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做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除根端囊肿外,其余牙源性囊肿均可转变或伴有造釉细胞瘤存在[1]。鼻腭囊肿与球上颌囊肿治疗上采取囊肿摘除或刮治术。孤立性颌骨囊肿可缓慢增大,故发现后应尽早手术刮除。
3.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主要为骨髓腔中纤维组织增殖,并有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及骨化小梁,排列不规则,偶尔伴软骨化。纤维组织细胞有时甚少,仅有大量胶原纤维。在纤维组织中可见多形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破骨细胞。当发生髓质出血,则表现为骨囊肿,正常骨组织消失。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局部肿块,以及由肿块压迫邻近器官所产生的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侵犯鼻窦及鼻腔,可出现鼻塞、鼻分泌物多、鼻中隔偏曲。单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在颅面骨多发。
3.2.1 CT表现 CT表现上因瘤体成分不同差异较大,可为均质略高密度或不均质和不规则疏密相间的低、等、高混杂密度影,以磨砂玻璃样并有小囊样改变最多见[2]。该组3个病例以小囊样及磨砂玻璃样变为主,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周围有硬化边缘。骨影膨大、增宽、变形,密度不均的阴影中有散在钙化斑点,但无骨膜反应。病检提示为纤维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正常骨组织消失。
3.2.2 治疗 面部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手术,应力求达到整容及恢复受累器官的生理功能的目的。根据肿块的大小及侵犯部位,选择手术径路。对上颌骨的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尽可能采用唇龈沟切口以切除病变组织。
3.3 造釉细胞瘤
这种肿瘤一般发生在牙源性上皮中,属于临界瘤,这种肿瘤出现的特点是局部的浸润性生长,他的组织主要是造釉器和牙板的残余上皮或牙周组织中的上皮残余所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口腔黏膜上皮基底细胞,或来自于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的衬里上皮。
3.3.1 CT表现 ①多房型:有清晰骨间隔,分房大小不等,典型者囊内瘤体呈珊瑚样表现;②蜂窝型: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小分房组成;③单房型:为圆形或卵圆形单房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分叶呈脐状,肿瘤增大时特别容易向齿槽突方向发展,引起骨质变薄,并引起牙齿根尖有整齐的骨质吸收表现和牙齿脱落。肿瘤附近牙齿受挤压呈倾斜或移位状态。④局部恶性征型:颌骨无膨胀,但相邻骨皮质和房、室间隔消失。
3.3.2 治疗 对于单房型造釉细胞瘤,囊壁非常完整,部分浸润性较弱,从而周边骨质影响较小,通过手术彻底刮除后,不会残留瘤体,不会复发,经过恢复后,外形良好,功能也能够恢复,因此首选刮治术。对于蜂窝型、多房型及局部恶性征型,由于其破坏性强,浸润性较强,如果采用刮治术,可能会导致瘤体刮除不彻底,容易复发,此时如果进行多次刮除,会刺激瘤体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经过比较,首选还是根治性手术。
综上所述,常规CT 轴位平扫对病变的整体形态与在颌骨的空间分布上不如X线平片,但可以确切和直观地显示颌骨病损的自身结构、大小和范围,测定病灶的CT值,了解病灶性质,准确评价颌面骨周围细微结构,如上颌窦腔及其骨壁、翼内外板、颧弓眶壁、鼻腔、牙槽突、硬腭及口腔受累情况等,并且可以采取小视野、骨算法的高分辨率、CT及三维重建等方法了解某些病灶更细微结构与整体空间结构的关系[3]。这是平片无法比拟的。根据临床特点和CT表现多数囊性病变可得到准确诊断,有继发感染或CT 影像不典型时难以确诊,但最后确诊必须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颌骨囊肿需与其他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在手术时常规做冷冻切片检查,有利于术前评估,决定根治性手术的切除范围,既保证手术效果,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骨质,利于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术后CT 复查可动态观察病灶预后及复发情况。
[1]邹兆菊.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5-110.
[2]魏文洲,李俊.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高分辨率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5):351.
[3]宦怡,郭庆林,俞高龙,等.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二维CT 和三维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