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形成性评价探究
2013-02-01张小波
张小波
(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510663)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技工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以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字、词、句、段等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能满足未来职业所需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使用工具书和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从课程目标看,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特点是面向未来职业,注重实践和应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素养的熏陶。如果语文课能实现其课程目标,将对技工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语文课堂气氛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技工院校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难有效果,已经成为很多语文教师揪心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层面的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原因;有教师未把语文课程功能正确定位造成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与结构毫无职业教育特点,教学方式选择未充分体现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和学习习惯不佳的原因等。但除了这些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评价不科学。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以一两次考试成绩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标准。当然,有很多教师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的时候,会把学生的平时表现按照较小的比例纳入其中。但是,这种平时成绩的计算缺乏充足依据,有的教师仅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计算平时成绩,有的教师仅根据学生交作业的次数计算平时成绩,这种计算方法,未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因为技工院校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对评价学习成绩优劣的分数看得较轻。再加上技工院校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导致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变成了简单的“60分”,以致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学习积极性很低,玩手机者有之,上课睡觉者有之,看课外书者有之,聊天说话者有之。他们不关心学习是否有收获,到了快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考试虽然及格了,但整个学期几十堂的语文课,收效甚微,对学生知识的增加与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其次,这种评价方式无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引导。每个学生在某一段时间里有何进步,或者有何不足之处,不及时给予评价,就会错过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机会。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知道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
再次,这种评价方式不全面。因为语文课程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增强,职业素养有没有提升,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培养。简单的一两次考试形式简单,内容单薄,无法全面评价。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改革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一种。课程评价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学生某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及智力水平、发展潜能等做出的程度判断。对语文课教学的评价,是对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素养做出的效果判断。课程评价的种类根据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不是一个教学阶段、教学任务的结束,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与教学过程平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发展性的评价观,适合技工院校教育,适合语文学科评价,有利于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应该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强调更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其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课堂观察、建立成长记录、课堂及时评价等方式,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进步,评价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学习气氛。语文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语文学习记录袋
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作品产生的说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等)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技工院校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可以自己进行记录袋的收集与整理。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先要向学生明确成长记录袋的作用、意义,告诉学生记录袋的收集内容与收集方法,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参加活动的感受,语文学习的点滴收获,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制作的作品(如小报、卡片)收集起来,并定期进行整理。在收集与整理记录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指导今后的学习。成长记录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的检查,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程。通过评价学习成长记录袋,给学生建议、鼓励和启发。课程结束时,记录袋可以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是形成性评价的良好途径,适合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评价。
(二)对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
技工院校学生纪律方面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让技工院校课堂上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减轻组织教学的压力。在第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告诉学生课堂表现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课堂学习态度端正,纪律表现良好的可以得到肯定的评价,反之则只能得到否定的评价。教师可以每个星期或每个月总结一次各个学生在前一阶段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出勤情况、违纪次数、进步还是退步等,以此激励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纪律表现,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在组织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效果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思考问题,积极发言。教师要做有心人,把学生的情况记录下来,形成书面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对活动参与的评价
技工院校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比如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语文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应该多样化,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活动的组织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途径,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模拟应聘等。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更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的评价。几句简短、温馨而又充满师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例如:某同学,这次演讲比赛充分展示了你的风采。你端庄大方,口齿清晰,条理清楚,意思表达明确,用充足的证据证明了你的观点,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声调能抑扬顿挫一些,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师将这样的评价写在小纸条上,让学生收在记录袋中,积累起来。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了,受表扬的次数多了,成就感越来越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四)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
有人说:“21世纪的企业呼唤创新精神,更呼唤团队协作精神。”技工院校的学生要适应企业要求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语文课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可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布置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能力需求的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是小组讨论、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教师设计好“小组合作情况表”交给小组负责人填写,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情况。学生填写完之后,教师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语,或者学生自己的评价,作为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以此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
语文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从第一堂课开始到课程结束,教师都应该坚持。教师要制定完整的计划,在评价时,按计划给学生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这些目标,目标实现了,评价的作用则更加明显。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得以增加。课程结束时,教师再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结果。
评价是为了促进——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并更加侧重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状况、学习参与情况,以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陈晓端.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