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音乐实验教学的相关问题研究

2013-02-01李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4期
关键词:乐器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李玲

作者:李玲,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276100)。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音乐教学成果并不乐观,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推行实验教学,再大面积进行实验教学的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小学音乐实验教学的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借助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技能、审美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技能,使小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音乐素养得以加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能激发出潜在的音乐底蕴,也不利于音乐这门艺术课程的开展。音乐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感悟力也会得以提升,这有助于音乐课程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2 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传统教育模式对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种模式下教学方式比较僵化,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学科,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而是被动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给小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灌输,学生学得一头雾水,音乐基础知识和鉴赏能力没有丝毫提升,教师苦不堪言,学生学习也是痛苦不堪,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中教学手法过于单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手法教学,而小学生的思维尚未发育完全,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而音乐作为没有年龄界限的艺术,加之比较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定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的艺术情趣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只有不断地调整教学手法,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艺术细胞才会被激活,整个课堂氛围才能被调动起来。

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 因材施教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那么,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失败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学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及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只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整齐划一的内容安排,这种安排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根据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诉求而分门别类地设置课程,学生会依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提升,音乐的教学效果也能展现。

教学工具比较落后 不少小学受教育资金不足的制约,没有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工具比较落后,有的学校仍然采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架脚踏琴进行音乐教学,本来生动的音乐课成了空洞乏味的理论课。有的学校虽然也有多媒体课件,但是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多媒体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

3 小学音乐实验教学的对策研究

把乐器引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音乐乐器具有提升学生艺术才华、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增强学生音乐敏感性的特点,借助音乐乐器能够协助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乐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的综合素养,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在小学音乐实验教学中,很多学校引入了口风琴、竖笛、口琴、小提琴等乐器,这些乐器走入小学生音乐课堂以后,教师反映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例如,在引入口风琴的实验教学中,由于手风琴的节奏感强,表现手段灵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用手风琴为歌曲伴奏,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音乐作品,学生的眼、手、耳、脑都得以运用,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得以增强,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远远大于枯燥的知识传授。而小学生天生好动、性情活泼,枯燥的音乐乐理知识讲授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去进行音乐学习。借助乐器来协助学习,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期待,这有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实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借助情境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来捕捉学生的音乐情愫,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情境教学中,音乐作品在良好的情境表现中得以充分展现,有助于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有些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构建生活情境或者借助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塑造很有帮助。

在小学音乐作品中,很多作品能够通过良好的情境进行展示。如学习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勾勒出美好的春天景象,用五彩缤纷的色彩进行展示,通过构设的鸟语花香、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春天,也能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配合合适的乐器,如板、锣、鼓等进行气氛的渲染,学生在乐器、场景的感染下,学习兴趣会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增强。

采用分层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小学音乐教学 分类教学法在新改革实施以后被广泛采用,主要应用于文化课教学中,而在小学音乐中采用分类教学法的并不是很多。不过,有的学校反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后,教学效果有所改善。分类教学法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征与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行学习。由于音乐属于一门艺术,对于音乐学生,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同,音乐的感知力与理解能力存在巨大的偏差,而且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别也各不相同,据此进行分类教学,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生性好动,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融合手风琴或者打击乐器等节奏感强的辅助器材进行教学;有的学生偏好安静,喜爱柔和的音乐,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笛子或者小提琴等具有绵远悠长之感的乐器,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通俗来讲即为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势必能够收到良好效果,而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质,不适合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音乐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伴随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先进的教学工具被广泛地使用,多媒体作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工具,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可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有限的教学内容能够延伸开去,这样就等于延长了教学时间,因此,收效很明显。

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金孔雀轻轻跳》的歌曲赏析时,学生对于“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场景感知就很模糊,不少学生没有傣族竹楼的概念与意识,无法联想出作者在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这种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感受到孔雀开屏之美与傣族竹楼的别样风情。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更能深刻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音乐的乐趣所在。

4 结语

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产生感情共鸣,可以说音乐是最为广泛的情感艺术。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来影响人、感染人,实现音乐“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在小学音乐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的感悟力,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同时需要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效果才能充分发挥。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3]张旭良.培养艺术直觉感悟钢琴艺术:谈钢琴艺术中的直觉因素[J].钢琴艺术,2008(5).

[4]陈乐英,王红政.观摩音乐创新教学活动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10).

猜你喜欢

乐器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学乐器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乐器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