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2013-02-01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

韩 旭 东

(中国石油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青岛 26658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韩 旭 东

(中国石油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青岛 266580)

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疾病,而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易发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情感枯萎、人格异化、处事消极、自我效能感低等。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查找。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可采取以下对策: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高校应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等。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职业期待高等原因,极易导致职业倦怠。正如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所说: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诸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是一个最具职业压力的群体,也是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群体。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72所高校中,有94.6% 的教师表示有心理压力,其中压力很大的占35.6%[1];在全国15个行业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高居第三[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严重危害到其身心健康,需要社会、高校等切实加以重视。

一、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衰竭”、 “职业过劳”等,是一种个体因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或合理地缓解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反应。美国作家Green于1961年在他的小说《一个倦怠的个案》中,首先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描述,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精神病学家Freudenbemer于1974年首次正式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他指出了助人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的耗竭现象,并认为职业倦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助人工作者能力的发挥及其身心的健康[3]。一般来讲,人们的职业倦怠是一个在静态与动态交替情境下长期细微演变的过程,最初它都以应激的方式出现,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会时不时地体验到这种应激状态的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逐渐感到情感上的枯竭和疲惫,进而就会改变工作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职业倦怠”一词自诞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其中Harrison的社会胜任模式认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这种胜任感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任务的挑战性、个体所具备的才能以及个体能力的发挥程度。如果个体感觉到工作能力能够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便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情感,反之,若未能够达到助人的目的,则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4]。Maslach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衰竭、情感淡漠和成就感的降低[5]。而Crens等组织学家的观点认为,倦怠是对颇具压力、单调乏味工作的一种应对方式,导致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包括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面对太多的学生)及在有限的刺激情境中个体感到缺少挑战(如教师常年教同一门课程),该观点尤其重视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来影响个人对工作的反应的。

近20多年来,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并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西方学者最初关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表现及应对上。1986 年,Maslach 提出了评估教师职业倦怠的可操作化的工具——职业倦怠问卷的教育版本,使得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走向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进入 21 世纪后,这一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领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教学、科研任务,长时间的加班以及学校、社会的过高期望,就极容易由于各种挫折而产生不断加剧的挫败感,最终表现出精疲力竭、精神疲劳和焦虑紧张的状态,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本质上来讲是心理上的一种疾病。种种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也将普遍存在。中国高校教师当下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出现情感枯萎的现象

在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情感枯萎的现象,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征。高校教师如果长期处在教学、科研压力和管理考评的压力之下,就会对工作丧失热情、缺乏活力,总觉得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还表现为萎靡不振、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事业丧失兴趣、对任何事情都觉得无聊、总有强烈的危机感并缺少归属感等。

(二)出现人格异化的现象

高校教师一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症状,就易产生人格异化的现象,其表现是刻意保持自身与学生、同事之间的距离,拒绝与学生接触,很少参与集体行动,对同事以及环境都采取消极的评价态度,行为比较怪异,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危机的出现,陷入力不从心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就会出现处事消极的现象,就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同事、学生和工作。具体而言,表现为上课敷衍了事,教学鲜有创新,个人工作能力下降,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的态度面对教书育人的事业。

(四)自我效能感低

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就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具体表现是自己从教学工作中几乎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对教学工作感到无力及自卑,自我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工作热情降低,从而慢慢习惯以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面对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一个逐步递进发展的过程。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相关理论和具体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理论

一是资源保存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投入的资源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时,就会本能地产生懈怠情绪,从而产生保存自己珍贵资源的行为。同时,需求的不满足就会造成个人情感的枯萎。

二是社会胜任模式。该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相匹配的行为,当个人能力与社会要求达不到一致时(比如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时),个人在社会工作中就难以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是生态学模式。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认为职业倦怠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衡现象。个人的身心健康、教育状况、处世方式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运作流程等因素都会对个人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由此成为职业倦怠的因素。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

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具体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特性、自我期望等;外部因素则包含教育对象、工作特性、宏观政策、客观条件、人文环境等。

1.教师的自身特性

教师的自身特性包括本人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精神状态、个人素养等,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内部因素之一。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心理素质不过硬、精神状态不佳的教师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往往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进而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与否定,从而影响工作情绪;有的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坦然对待名利得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部分教师存在人格缺陷,不能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压力的缓解和释放,这都易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的自我期望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这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很多教师,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赋予较大的期望。如许多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教师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们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抱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期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化地展现自身的能力,获得社会认可,发誓要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当这种理想和抱负由于自己职前的“社会化”和专业准备不足而与目前高校的实际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脱节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尊和抱负感受到伤害,就会对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的工作特性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中学生人数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工作量必然大量增加,有的教师的工作量甚至达到了繁重的程度。高校教师的压力更多的是源于学校多方面的考评机制和量化指标,如有的学校有硬性指标,要求教师一年必须有多少科研项目,必须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这就使教师的精神时刻紧绷,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工作。这种过高的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使教师身心俱疲,导致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由此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4.教育对象的影响

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身心状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因素会促使高校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教师感到有压力。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要求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迅速转化为能够为其获得利益的知识,而对于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学习兴趣不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消极对待课堂学习。高校教师面对教育对象的质疑和学习热情的衰退,常会对自我职业胜任感产生怀疑,导致挫败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5.社会压力的影响

当前,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比较难,因而,就使不少学生刚进入高校就考虑就业问题。在此形势下,社会和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或学生出现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承担责任,认为这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这种不合适的责任归因下,就很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委屈心理和失落感,进而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产生怀疑。

6.精神荣誉和客观实际的反差

社会观念认为高校教师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但实际上高校教师并非如此。就客观实际而言,高校教师同样要面对价格居高不下的住房、越来越难的职称评定以及子女教育、老人抚养等诸多困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地位,并不能完全与教师的经济地位相一致,这种精神荣誉和客观实际的反差,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心理落差的加剧和内心失衡,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重真理、重自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工作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交关系狭隘,人文环境单一,社会角色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长期单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容易引发心理疲惫感,诱发职业倦怠。

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在更宏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实施多维度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虽然较高,但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事实证明,高校教师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甚至心理危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已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办心理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教师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应对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各种名利得失,并掌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营造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教师也需要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挫败感。

(二)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定位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业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教师的一己之力,学生所在社会大环境对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有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在自己努力工作后,不能因学生的发展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产生耗竭感和幻灭感。教师也不必把过多的对学生教育的责任统统由自身承担起来,经常在心理上承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压力。教师只有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与定位,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打到,如此才能减少职业倦怠感出现的几率。

(三)社会和高校应注重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生及家长应正确评价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要理解和尊重高校教师,不应盲目对教师施加过大的压力。高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纠正学生就业与教师的工作直接挂钩的过激观念,应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专业地位,尊重蕴含于专业地位中的个性;尽量减少一些急功近利方面的量化考核,努力为之构建一个能向社会证实教师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平台和评价机制。

(四)高校应提高对教师的扶助力度

高校应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扶助工作,如应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教师提供参与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基本需求,尽量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面对教师进行压力的释放,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

(五)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

高校应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一些高校教师表示,可以接受工资相对低一些的待遇,但是需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晋升和专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晋升机制,在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加大透明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此外,高校还应给教师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其精神需求层次往往比较高,因而,需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尊重与理解。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宽松、竞争、积极的校园氛围,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为其提供充分发挥其兴趣、特长的舞台。例如,应实行开放平等的民主管理模式,拓宽教师在办学方面的参与、监督和决策的渠道等。

综上所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的外部原因。职业倦怠对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也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防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解决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只有这三方面积极合作采取行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会有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1] 刘晓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0-41.

[2] 李兆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60-62.

[3]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 [J].Journal of Social Jssues,1974,30(1):159-165.

[4] HARRISON W D. Role strain and burnout in Child-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J].Social Service Review,1980,54(1):31-44.

[5]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CollegeStaffBurnoutandRemedyCountermeasures

HAN Xudong

(StudentAffairsOffice,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China)

Burnout is a common occupational mental illness,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prone to burnout. The emotional burnout withered, personality alienation, doing things negative and low self-efficacy are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career burnout. Teachersburnout are caused by many reasons, but it often can be found out from related theory and specific factors. These counter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prevent teachersburnout that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f teachers, establish reasonable career expectations and positioning, so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eviating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teacher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crease efforts to support teachers, and concern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universities; teachers; burnout; countermeasures

G443

A

1673-5595(2013)06-0092-04

2013-10-08

韩旭东(1979-),男,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赵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选工作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