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文言文教学中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入”
2013-02-01汪丽
汪 丽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 上海 200030)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重”在于文言文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历经三千年历史的琢磨,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而又鲜活着的唯一文字,包涵了汉字、词汇、句式、语法多方面丰富的语言元素。同时,文言文承担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了解祖国人文精髓、汲取民族精神力量、用好现代汉语的必经之路。其“难”在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太远,中国人久已不用文言文进行写作与口语交流。学生以“不实用”作为借口,从内心抗拒这种尤其在前期需要较大记录和记忆工作的学习。而我们落文言文教学之“重”于实处的前提就是帮助学生轻松走好前期记录与记忆的学习之路,并且须由教师建立起文言文与“现实功用”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踏越此桥,融通古今几千年来国人积累的情感与智慧。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文言文的教法有很大的待发展空间。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不是升学压力,目标不是从事古汉语研究,曾有中职教师认为:“把教学的关注点置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传统的了解上,将可能会把学生引上文言文学习的一条正道。”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了解文化传统的意愿从何而来?
那么,让我们回到中职语文的课程定位上来。近年来,较为贴近中职学生特点的说法是:“中职语文教学定位就是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中职语文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合理发挥语文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海商学院的乔刚教授在上述论述的框架下又进一步将其推衍为: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关注教学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专业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教师须时刻关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充分考虑学习者非智力因素,正确评价学习者。要妥善根据教学或者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有选择地提炼教学目标,有目标地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模块,有序地实施教学,有特点地体现自己的教改实践思想。此处提出以“关注教学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专业元素”作为主旨思想,贯穿于上海商学院组织的多次市级中职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课程中,先后指导了百余位奋战在中职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笔者意欲置中职文言文教学于此课程定位之下,从教学实例出发,有的放矢地探讨中职文言文教学教法中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入”。
文言文与做好职业人
笔者有幸收集到不少上海中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专业融入”尝试的教案与说课稿,细读之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立足于提高学生将来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人”的素质
强调职业人在汇报、合作、沟通等情境中其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蔡老师《手敕太子文》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蔡老师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质疑问难、强调重点词直至学生译出全文,再以问题研读赏析课文,加深理解,与传统文言文教法无异。第二课时针对汽车机械专业一年级学生特点,提出第一个问题:“没有文化知识的祸害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没有文化知识的缺陷”。在学生较为开阔的发言中,总结出三条有“职业元素”的内容:语言行为粗鄙,惹人讨厌,甚至违法;创业过程中因自身素质较低,招揽不到人才或者招揽进来也会产生矛盾;读不通文章,导致签合同时利益受损。进而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请学生阅读梳理:“刘邦认识、行为上有哪些改变?小结出刘邦的写作风格。谈感受,说启发。”最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谈谈自己的理解,试想父母与刘邦有无相似之处。
从上述三个层次问题中,可以看出蔡老师力求培养学生从古代作者生平经历和现今的世情挖掘出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其“积极意义”则包括作为人应具备的理解力(对父母的理解)和作为职业人知识文化在职业生涯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再看丁老师《劝学》一课的设计。朗读、翻译、分析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均与常规文言文教法一致,但丁老师的意图是通过本课教会会展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如何与人沟通、劝说他人,如何使客户接受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学会本文的设喻说理,把正确的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得透彻明了是教学的着力点。最终体现在作业的思考题中:“怎样劝说一个厌学的孩子,勉励他(她)重新学习”。
另有一例,在《秋水》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将常见的 “骄傲自满难免贻笑大方”的寓意转化为 “寸有所长”、“人生充满机遇,一旦抓住机会开拓眼界,提升见识之后,便可‘语大理矣’。”希求通过课文教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使文言文教学立足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例如,高老师在《与妻书》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配乐朗诵、提问引导学生品味“三忆”中的情、感受“三愿”中的爱。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胸怀和气概。通过与陈觉《与妻书》的对比,突出本文抓住细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寄情于事,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优势。最后落在拓展交流部分“职业道德情操”的提升:请学生结合革命先烈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个人幸福服从国家需要的思想,联系营销专业的特点,思考将来工作应有的态度和需要恪守的职业道德。
两组讨论后,推选两名代表总结发言。点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营销工作必须以强烈的自觉主动的态度去发展客户,开拓新市场。同时,要想成长为一名信誉良好的销售人员,必须有面对金钱严格自律的精神,牢记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公司利益。销售人员的个人利益是通过商品销售价值最大化来实现的,而不能通过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的暗箱操作来满足个人需要。此外,高老师将作业设计作为此课教学重点的延伸:(1)结合课文,思考营销人员应有的工作态度和需要恪守的职业道德,写一段读后感;(2)自设情境,写一段文字,向客户推销一款汽车,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提高说服力。
(三)力求能够帮助或引导学生塑造恰当的职业性情
每一种职业所需的性格禀赋各有不同。而除了生而具备的“天性”之外,教育习得是后天塑造性情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且看唐老师在给会计专业学生讲读《六国论》一课第三课时的设计思路:此文表现出的严谨结构、缜密逻辑以及简练准确的用语与会计这一职业所必需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的工作思维方式和数字、财务准则所要求的精准简明不谋而合。于是,唐老师在找出关键词,讲解疏通的基础上,突出文章行文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地梳理脉络、欣赏不蔓不枝的简洁之美。并进一步带着学生深挖本文之所以形成上述特质的逻辑关联,从而探求中心论点。在这部分作为重点的理性框架解读之上,令学生明确苏洵的治学态度也是自己将来作为一个会计人所必备的职业性情,即一丝不苟、胆大心细、头脑清楚、思维缜密。最后,唐老师再度回归文本,与现实关联:在六国中有“赂地”之举及不“赂地”然不能“独完”的事实中,让学生思考“作为中职生,从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又该怎样学为所用?”接着,由课文迁移至工作中不断提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上。
此外,再引于老师为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设计的《种树郭橐驼传》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加深文本理解;其次,分析主人公的“种树经”;最后,用朗读和提问的方法深入文本,通过“类比地说”与“有感地悟”,在学生古为今用的扩展讨论中,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作品。从顺其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迁移至创新与实用结合的专业实际操作中。但是这种迁移仍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来体现。请看她的作业设计:“创意阅读本文,改写为穿越篇《种树郭橐驼新传》(附资料)”;“根据原文,参考例文,结合“种树经”对你的启发,尝试文言段落的创意仿作。文段首句为“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育人,可乎?’”
(四)直接将文言文的文学手法或表现出的内容情境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联合
例如《项脊轩志》一文,王老师考虑到学生所在的多媒体图文信息专业,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在文字与图像间转换的能力。”力求让学生理解描述图像的文字,善于发挥想象,并能用语言解释、表述图像内涵及设计意图。
她用第一课时达到读通全文的教学目标,提前发给学生译文,布置朗读作业。再对照译文讲解、提点关键词,疏通课文。第二课时,将课文第一段重点放在“细节描写,扩展到实际运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先请学生模仿“项脊轩”,在周记中给自己的学习空间取名,向同学解释其中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名字内涵。课文讲授用问题带动,对照朗读原文和译文来跨越文言文词句难关。在第一段第一小节,抓住细节体现出的项脊轩原貌,理清作者有针对性的改造活动,形成前后对比的两幅画面,并运用语言表述。由学生朗读完第一段第二小节原文及译文后,用轻松对答的方式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学生对“庭阶”、“小鸟”、“明月”、“桂影”等元素的画面想象力,谈谈如何组合。
接着展示学生事先拍下的自己书房一角的照片,再对比运用PS将照片修改为贴近上课伊始所取书房名字涵义的图像,抓住图像变化的两三处细节,说明做出这种改变的意图,并让其他学生对发言和图片处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此处完成“文字—图像—语言”的转换,试图将语言文字教学融入专业元素,让学生从品味文字细节描写转换到表述、解说专业技能的细节操作。讲课过程中学生思想能否被激发成语言是关键。最后看译文,听本段配乐朗诵,布置“利用细节写片段”的作业,回归本文。
有机融合的多元性
我们从对上述四类文言文教学试图 “有机融入”专业元素的教学实例尽量客观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一个可喜的共同点,即各位一线中职语文教师多元的创新思路。事实上,在任何一类事物的转型时期,“多元的创新”是其必然过程,并且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不必有高下之分。多元性所具有的多样与灵活,“表征着民主、平等、自由,以及开放、选择和宽容,张扬求异、个性与创新”。
如果将文言文教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最难有机融入专业元素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我们“关注教学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专业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要攻克的难关也正在于此。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我们看到教师们采用了自主学习、质疑问难、问题研读、提前发译文、对照译文讲解、提点关键词等诸多方法疏通课文,力图帮助学生轻松走过文言文学习前期较为艰难的词义记录、语法辨析之路。中职文言文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目标,尽量淡化、简化此部分是接下来有机融入专业元素的必要前提,一些教师采用故事复述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在文意通顺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教学重点是建立起文言文与“现实功用”之间的桥梁,让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与学生的现今生活相融通。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特点,以及职业教育明确培养“职业人”的目标,中职学生的学习须从文言文中获取真正对将来的生活有用的东西,这里提及的“有用”包涵了较大程度上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仅认为“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修养的一门学科”,从而忽视了在语文大范畴内中职语文的独特之处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承认中职学生最大的忧患来自他们至少要早于同龄人四年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就业的压力。中职语文教师是除了班主任之外,最有责任背负起引导学生疏解这种情绪,培养其社会交往、求职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语文能力的职责。也就是说,我们应将上述观点中“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修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工作,易于感知幸福人生的能力”,这必然涉及文言文教学“有机融入”专业元素的问题。
说到“有机融入”四个字,最关键的是“有机”二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有机”意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之所以有文言文教学融入专业元素不伦不类的担忧,其实源于对“融入”能否达到“有机”程度的担忧。如能像一个生物体一样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同时又能“关联协调”,其教学效果必然理想。从上述四类文言文教学融入专业元素的教学实例来看,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如能择选合适的文言文篇目,巧妙跨越字词语法难关,结合自身对学生素质、专业特点和社会人情的了解,从文言篇目与现今社会和学生将来职业所需的语文能力入手,从汉语言的词句理解与表达、道德素养、职业性情、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任何一点入手,真正做到“有机融入”,中职文言文教学的面目将会焕然一新。
再从融入的程度来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用于表达两事物间的关联有下列常见词语:联合,结合在一起;融合——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渗透——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融通——参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①。事物间联系的程度有高低之别,而对于中职文言文教学与专业元素的融入程度来说,只要在“有机”的前提下,“融入”程度的高低并无优劣之别。如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参悟,讲课时能做到“迁移”甚至“牵动”也未尝不可。
关于中职文言文教学有机融入专业元素的课题,因中职学校专业与文言文篇目的纷繁而有着极为丰富的空间值得我们思悟探索,最终目标是以更有效的中职文言文教学方式与更实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受益终身。
注释:
①词语解释均引自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1]朱伟.关于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问题[DB/OL].(2010-10-18).http://0577ms.org/detail.asp?id=00001559.
[2]杨翾.中职语文教学定位思考与实践[DB/OL].(2012-12-03).http://www.thjy.org/tianzhiyw/Article/633 095920759843750.aspx.
[3]扈中平.教学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乔刚.评价中职学生从改变观念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9-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