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农村职教模式提高新型农民培养质量*

2013-02-01李和平吴学宝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十堰市养殖模块

陈 平 高 明 李和平 吴学宝

(十堰市科技学校湖北丹江口442701)

创新农村职教模式提高新型农民培养质量*

陈 平 高 明 李和平 吴学宝

(十堰市科技学校湖北丹江口442701)

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科技致富“双带头人”,是服务“三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北省十堰市依托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起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和生产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技术先进的教学实习基地,确保新型农民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十堰市针对农民学员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确定培养目标,采取“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培养“双带头人”,创新了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针对性强、实际应用效果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十堰市;农村职教模式;新型农民

实施“双带工程”(“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农业职业学校服务职能的创举,也是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一种担当。十堰市《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力争每户平均有一个“明白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000人,力争每组平均有一个科技致富“带头人”。

十堰市科技学校是十堰市唯一一所涉农职业学校,服务“三农”,为十堰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培养实用人才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历史使命,保障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顺利推进,就成为“双带工程”的核心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教育工作处”、“农科教研室”,深入十堰五县、两区、一市广大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在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适应区域实际的农村职教模式。

研究培养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双带工程”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所以,学校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确定为“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对象多数是家庭生产经营的主力和骨干,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困难的实际,全面推行“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成绩多元化评价”的教学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分阶段由学校选派教师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由教育部门核准颁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突出本地产业特点,设置“双带工程”特色专业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2.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50万。“十二五”期间,十堰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工作重点,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①,加快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三国两区一基地”②,实现十堰跨越式发展。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即将完工,水源地生态建设随即展开;“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进行4个100万、2个50万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马头山羊100万只、核桃100万亩、蔬菜和柑桔各50万亩),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同时,湖北省全面恢复建设乡镇农技站,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南水北调生态环保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等,都急需大量的带头人。

我校依托“十堰市农业教育集团”,成立了由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市农业战线专家、市县农业部门领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十堰市农业发展实际展开研讨,设置了培养“双带头人”的四个专业大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养殖类专业(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种植类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柑橘方向、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蔬菜方向、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经济林方向、烟草生产与加工)、农村管理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方向、农村社会管理方向、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生态旅游管理方向等)。

(二)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兼顾各教学点生产实际组织实施

“模块学分制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拟定,全学程计划291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4∶6安排,其中理论教学包括集中授课、自学与讨论;实践教学包括现场教学、巡回指导和生产实习。其中,集中讲授、现场教学和巡回指导共160天,预计1120学时;生产实习安排250天,预计1750学时;毕业创业设计40学时。计划基本学制3年,根据农民特点安排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学员只要累计达到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各教学点的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模块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点产业实际制定,充分体现各自特色,如八仙观村教学点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风景区,就突出道茶文化、旅游礼仪特色。

(三)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体现农业、农村实际根据“双带头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按照“提高素质、开拓视野、掌握技术,学会经营”的原则设计内容,将“双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各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紧贴生产实际、满足市场需要、突出地方产业特点、服务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据资料研究表明[8],多糖主要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引发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生成来完成免疫调节。

1.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农村实用文体写作、计算机使用、文字录入处理、互联网应用及网络营销、公民权益、合同法、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内容,重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基本素质模块的学习,让农民学员全面理解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一般农业数据的统计和计算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发布和网络营销的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农村创业理念和途径以及农村新民居建设基本知识与技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专业技能模块。围绕核心技能培养相关岗位能力,分专业设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等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具有农产品保鲜加工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淡水养殖技术专业主要掌握淡水养殖、加工、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渔业水质常规指标分析、水产动物常见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生产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饲料、鱼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畜禽养殖专业主要掌握生猪营养与饲养的基础,生猪繁殖、养殖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生猪繁殖、养殖生产经营和疾病防控能力;具有在饲料、兽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的能力。种植技术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作物、果树(核桃、柑桔为主)、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烟草和中草药生产及保鲜加工、营销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种植生产、保鲜加工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种植领域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重点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分配与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村家庭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能力等。生态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掌握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景区(点)服务经营的能力。具有乡村旅游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3.拓展技能模块。依不同专业重在培养学员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员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种植和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生产经营。淡水养殖技术专业掌握当地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水产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专业掌握生态养殖基本知识、猪场循环养殖的模式和猪粪尿的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青饲料、牧草种植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皮毛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等养殖项目的生产经营。种植技术类专业掌握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利用沼气能源,具有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产经营和种植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具有在农产品营销、小型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生态旅游管理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种植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和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生产经营能力。

编写的教材突出本地生产需要针对本土实际编写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编写了专项技术(课题)讲义(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制作习题库和试题库,建立了教学模块资料库。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适应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开发的课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开发建设《蔬菜育苗技术》、《柑桔花果管理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武当有机道茶生产加工技术》、《十堰市山地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马头羊有机生产技术》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包括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实训指导、教学模块设计在内的课程包,同时进行教学包的研发,逐步建成精品课程上网运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育教学手段灵活,“双带工程”扎实有效

建立由本校骨干教师、当地知名农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师资库,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指导,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和分散巡回指导相结合,并安排相应的自学讨论,结合学员产业实际安排生产实训。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在乡镇(企业)或村组实施,巡回指导根据各乡(镇)、村生产实际和学员家庭具体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指导,自学讨论由学员按要求自主完成,生产实训由学校责任教师按实训方案指导学员完成。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电视等手段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形成对学员跟踪服务指导的制度。

对学员采取从基地到学校“四个一”的线性管理模式(即一名基地联系领导和一名基地班主任,一名校内辅导员加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和学习小组,随时沟通,掌握学员动态;授课时实行学员签到制,作业通过学习小组、班委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批阅。建立了畜牧养殖、核桃种植、茶叶生产制作、蔬菜栽培、农产品商品化、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不仅保证了“双带头人”培养的教学工作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学程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50学分,实践课学分70学分。学员修完所开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在3~5年内累计达到计划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对学员的学习成绩实行多元化评价记分。从勤绩、作业、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生产成果等方面对学员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每次课后布置一套作业,每学期对主要模块进行考试、考核,学员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合并计算作为平时成绩,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考核,作为该门课程结业成绩,将学员生产实效纳入成绩评价范围。生产经营成果主要指“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创业有成果”,予以综合评价作为实践成绩,毕业前组织一次毕业考试(含理论与实践操作),计入毕业成绩。按2∶3∶4∶1的比例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奖励成绩合并计算毕业总成绩,折算相应学分,学员毕业前每人完成一份创业设计方案评定相应实践学分。

依托农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抓好师资与基地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师资库通过农教集团,将十堰市内200多名农业专家、农业科研骨干、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建立档案、颁发聘书,纳入集团师资库。

打造核心教师团队以师资库为基础,通过邀请他们到学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进课堂、到现场,遴选建立了一支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保障了“双带工程”教学需要。

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规模较大、实训条件良好、辐射作用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如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石鼓核桃基地、太极峡风景区、桃花岛等,建立了十多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实训基地。

结语

十堰市科技学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双带工程”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反响强烈。湖北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怀、鼓励和肯定,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十堰市人大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这是一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造血工程和关注民生的德政工程;十堰市政府2012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推进这项工作。

回顾三年多的工作,对照“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笔者觉得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要提高农民学历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农民朋友的实际,切实帮助农民朋友获得创业致富本领,提高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二要体现农民教育的引导性和地域性。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的联系,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既要体现学历教育特点,提升农民素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也要凸显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三要在教学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找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教育的结合点,探索一条新型农民培养之路。

注释:

①“一城两带”是指十堰城区、竹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

②“三国两区一基地”:十堰要建设成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要建设成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十堰要打造成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王静宇,冯炳强.中职学校服务三农模式的研究[J].教苑荟萃,2010(21).

[2]白春梅,白建娟.农村中职学校为“三农”服务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3]阳耀芳,夏春波.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4]刘洪银.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王妮,崔益丹.浅析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6]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7]史亮.海南农校与市县联手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N].中国教育报,2008-12-12.

G710

A

1672-5727(2013)09-0006-03

陈平(1965—),男,湖北罗田人,十堰市科技学校农村人才教育处教务主任,丹江口市农业局科技副局长,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研究》(文件号:鄂教职成函[2012]7号);湖北省2011年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新型农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管理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1A018)

猜你喜欢

十堰市养殖模块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先劝后罚”,该赞!
八一、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