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2013-02-01肖芳
肖 芳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6)
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肖 芳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6)
随着对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调整科研服务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开放式服务、信息化服务、人本化服务,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多元化服务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管理程序也渐趋科学。但应注意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高校科研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和要求,如高校科研和企业对接、面向社会的信息化服务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科研管理服务模式,提升科研服务效率,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服务对象比较单一,服务范围相对狭窄科研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对象应包括高校内部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及社会公众、企业和政府等外部机构和人员。但从目前状况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体系服务的主要对象还是针对学校内部,面向社会的共享资源和技术咨询服务不够完善,横向课题数量相对较少。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对接不到位,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未能实现科研信息交互性使用和共享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研管理工作的需求,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科研管理系统。但这些科研管理系统大多还局限于对高职院校内部提供服务,解决校内科研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达的问题,能与外部进行信息交互的平台还没有建立。以浙江高职院校为例,科研管理系统仍只针对校内科研人员注册开放,没有企业及社会公众进入的端口。也就是说,科研网络平台仍没有提供可向社会开放的信息资源或共享资源,也没有直接获取外部信息的入口,无法实现校内外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传递、使用。
科研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服务对象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如教师希望了解本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及发展态势,企业侧重于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经济效益,政府及管理者更关注科研的整体发展状况,以便做出科学决策。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基本还是“上情下达”式的直线型管理,主体服务模式还是被动的转达式。根据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和服务对象需求,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按需给服务对象提供相关服务的个性化服务模式还未形成。
人本化服务还不到位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较大程度上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制度约束进行管理,过于依赖制度的控制力,使服务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影响了企业和社会参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热情。如对科研活动强制性指令多,指导性意见少;定量考核多,定性评价少;刚性管理多,柔性服务少等,这些都阻碍了科研服务质量的提高。
影响科研服务的原因分析
科研服务定位不够准确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高职院校科研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咨询、技术研发等工作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还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服务重心还是放在校内项目管理上。尤其是对如何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以服务企业、宣传普及各类知识以服务社会公众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由教学来完成,因此,科研服务社会这一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科研服务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主要从项目来源部门获取科研信息或者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下达相关科研信息,来自企业、社会的科研需求信息量很少。一方面,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科研信息的不对称性,如企业不了解高职院校的研究特长,不知道学校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也不知道企业急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是什么,无法提供相应的帮助。此外,学校各科研部门对学科前沿性信息了解少,也没有比较完备的在研项目数据库,这更容易造成重复研究,提高了科研服务成本。
科研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兼容性强、数据资源丰富的科研管理系统还未普及。据统计,截止至2011年10月,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中,仅7所学校建立了科研管理服务系统。这些系统大多还是仅供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使用的比较独立的系统,对内还没和校网整合,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对外没向企业、社会公众开放,无法实现信息沟通。如已经在使用的正方系统和益普拉格系统,其主要功能还是处理项目管理、评奖、数据统计等单纯的校内科研事务性工作,没对企业、政府开放,实现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效率,阻碍了校内外各方相互交流和联系,使高校无法提供高效、快捷的科研服务。
重制度建设,缺乏柔性服务近年来,为实现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严格的科研管理制度,并越来越重视量化指标在科研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的运用。这种刚性管理的模式虽然对规范科研管理秩序,提高科研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忽视了科研活动的主体——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以至于在对内服务方面缺乏对科研人员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及具有人文精神的科研氛围营造,使部分教师只是把科研工作当作一项无可奈何的任务去应付,不但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在对外服务方面缺乏弹性和吸引力,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院校保持距离感,不利于双方深层次的了解和协作。
科研管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科研工作要打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主动收集、整理、分析教师、政府、企业等服务对象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服务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对政府及决策管理层开通科研动态数据处理、统计上传窗口,使其能随时查阅最新、最全的科研数据,掌握院校科研总体发展水平和态势,以做出科学决策。对企业则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基地,为企业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校内教师则要多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培训服务,解决教师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有的放矢地满足科研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科研走出校园,提供开放式服务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应只是封闭在校园内的独立体,而是面对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服务体系。这种开放式的服务,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把学校获得的科研相关信息,如国内外科研动态、最前沿的研究信息、科普知识信息、院校特色研究方向等向社会开放,给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各种科研资源可以对社会开放,如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基地的科研设备、图书信息中心的书籍材料等,为企业和社会其他部门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整合数据资源,提供信息化服务高职院校要对科研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科研数据库和科技情报处理系统。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系统要依托校园网硬件资源,开发兼容性强的网络版管理系统,开设“科技咨询”、“交流合作”、“科技信息”等对外服务窗口,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交互使用,为高校、企业、社会各方提供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加强情感投入,提供人本化服务除了健全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情感性服务。对院校内部,要注重对教师的尊重和引导,畅通沟通渠道,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座谈会等活动,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对外要增加服务的亲和力,给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便利。如开设网上“科研论坛”、“科研微博”、“企业窗口”等,让企业和社会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加强联系沟通。要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技术人员的作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下厂、科普宣讲等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普服务,使高校的科研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促进校内外科研工作的融合。
[1]顾健.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多维服务平台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73-75.
[2]陶永诚.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44-45.
[3]庾光蓉.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47.
[4]张俊青.从科研服务的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7):25-28.
[5]宋嵘嵘.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95-98.
[6]卢青,吴卫红.高校科研与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探微[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98-103.
[7]杨俊萍.信息网络化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7-59.
G717
A
1672-5727(2013)09-0047-02
肖芳(1975—),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思政教育。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课题《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多元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KZYYB-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