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3-02-01田丰
■田丰
针对幼师声乐集体课这种特殊的授课形式,教师要不断总结与研究,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且美妙的音乐环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声乐课是幼师的一门基础课,但由于幼师课程设置多,声乐课时少,幼师学生多等原因,教学过程以集体训练为主。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兴趣,通过集体训练让学生获得声乐理论知识,并掌握歌唱技巧,能科学自然、充满信心地歌唱,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1 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在幼师的声乐集体课中,练声是全体学生齐唱的。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缺乏针对性。对于幼师学生,她们初中毕业,来自不同的地区,因为缺乏系统正规的嗓音训练,方音过重,节奏、乐感不是很好,没有真正接触过声乐的学习,但这种集体发声训练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方式。首先,可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由于从未接受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对大声歌唱没有信心,不知该如何出声,感到难以启齿,而全体一起练声,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大家的声音当中,随着大家的发声试着出声,到敢于唱出来,是集体歌唱的环境给了她们勇气。其次,集体练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声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练习和个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参与放到重要位置。声乐集体课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面向全体,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人。
1)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及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讲对歌曲的理解,说明对歌曲的处理想法,这同时也促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力求准确把握歌曲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演唱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有比较才能有鉴定,也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对自己在歌曲中存在的毛病和问题看得更清楚,更直接。
3)让学生参与演唱的评议活动。每学完一首新歌,都让学生到台前为大家演唱,而唱后的评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说得准确说明听得对,会听才能唱得好。学生既是演唱者又是评论员,这里面既包含着技能的掌握,也有对声乐理论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声乐集体课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所在,以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将多种表演形式运用于声乐集体课中,也是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方法。例如,学生每学期回课两次,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消除学生“回课就是检查”的消极心理,开展独唱或重唱、对唱等舞台表演方式或结伴回课。通过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她们的胆量,又给她们创设了一个直观面试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具有一定成就感。
4 注重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
运用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开发学生的潜能,用音乐中蕴涵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没有感情地去唱,只能叫做唱歌,不能称之为歌唱。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受感动,正如罗曼·罗兰所讲的“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明白用“心”歌唱的含义。
1)唱好歌曲的开始。每首歌的第一句是全曲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唱者唱好全曲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掌握好句首的演唱技巧,准确地、仔细认真地、投入地开始歌曲的演唱。
2)表现好歌曲的高潮。歌曲的高潮是全曲的核心,高潮的表现也应是歌者重点注意的地方。歌曲的风格不同,高潮展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歌曲是用高低音对比的手法,将高潮凸显出来的,这样才能使歌曲的乐句间内在的联系更紧密,唱出情绪的变化与发展,表现出歌曲的层次,同时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歌曲的高潮表现得好,整个歌曲才会精彩。
3)注重结束句的完整。有了好的开始,还应有完整的结束,歌曲的结束句表现得不好,便会产生前功尽弃的效果,尤其是以高潮作为结束的歌曲,一定要将高音唱得很有把握,才能演唱全曲
4)运用好肢体语言。有了好声音,还要练习运用好肢体语言,因为歌唱是全身的一种运动,不仅要投入,还要感染到周围的听众,唱歌时状态要积极,只有有感情地投入和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好每一首歌曲。
幼师声乐集体课的特殊授课形式,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在这种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研究,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用饱满的热情、柔和的微笑,为学生创设轻松快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和美妙的音乐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和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