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语文课本中真实的朱自清

2013-02-01杨晓竹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梅雨潭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 杨晓竹(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级中学)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名家名篇众多,并且各有特色,但不得不提的必然有一位——朱自清。他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的创作为现代散文的发展与成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保留了朱自清先生的几篇经典散文,情感真实而隽永,字里行间渗透着散文的真实美。透过这些文字,仿佛可以看到先生真实而坚定的灵魂。

一、真实的形象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形象,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自清。

先生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他在许多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荷塘月色》写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致使像朱自清一样的众多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之中。先生这样的人,既不愿随波逐流、屈服于黑暗势力,但又没有勇气和觉悟起来斗争,因此就处于孤独寂寞,无法解脱的心情之中,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或在书籍和宁静中找到精神的避难所。《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先生对中国前途和命运上下求索而不得要领的一种无奈情绪的真实流露。

先生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时是自己在生活中表现的真实呈现,有时是一个思想上内省的形象。

二、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在表达情感时激昂真挚,可谓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给亡妇》等作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背影》中,朱自清却写到自己三次流泪。有一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情到深处,先生自然就流泪了,更不避讳将自己的真实状态写下来,而此处的描写也表现出先生对父亲的爱。还有一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儿子害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而担心,所以等父亲走后才流下泪来。再有一处:“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亲情,真实而不做作,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这些表达和先生在创作态度上的从不自我掩饰是一致的。

三、真实的意境

他的抒情散文写景记物、写人记事真实而丰富,意境优美,为读者呈现出真实的感官印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朱自清先生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就在于他善于对自然景色和社会人生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进行细腻深入的描写,运用丰富的想象,营构出散文的优美意境,使文章情景交融,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绿》这篇散文中,作者在看到梅雨潭的“绿”时,虽然“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可见作者已经体会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梅雨潭的“绿”在他的描绘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陶醉在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中。

四、真实的表达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创作手法严谨缜密、自然贴切,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

先生的创作在表现手法上,提倡精雕细琢,细针密线,灵活多变。杨振声先生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多用白描手法,注重口语,文风朴实、自然、亲切,声誉卓著,影响深远。

1.朴素的表达

朱自清先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大多是工笔细描,文辞质朴,但是这些平淡朴素的语言却生动、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了自然景物的独特之处,使文章富有文采。在《春》《绿》等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对景物的描绘都非常生动传神,例如《春》中这样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生动传神地将小草生长的过程和勃发的生命力表现了出来。这种细致入微的写法,基于作者对生活深入细致地观察、体味。

2.忠厚的表达

从先生作品的内容看,他写的大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例如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先生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3.平淡的表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总体风格是平淡、朴实,在平淡之中也常常有让人赞叹不已的生动形象的描写,遣词造句用心精巧,使文章表现出丰腴、厚实的特色。例如《绿》这篇散文,作者先写梅雨亭、梅雨瀑,还写了天气、岩面、草丛等,对这些景物作了简单的描绘,为下文写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然后作者用满腔的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进行描写:“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同时又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感情:“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在这里,作者已经被梅雨潭的“绿”深深地陶醉了,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语言上也就表现出腴厚的特色。

4.贴切的表达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先生常常是笔法委婉,遣词造句精雕细琢,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细腻逼真。这与他在写作中运用新颖贴切的修辞方法是分不开的。例如比喻,在《绿》中,作者把梅雨潭的绿水比喻成“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温润的碧玉”,这些比喻新颖奇特,读起来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不禁为这潭绿水而感到心旷神怡。再如通感,最典型的是《荷塘月色》,当作者沉浸于荷香月色时,联想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利用嗅觉和视觉上的相通而使用的修辞,香味和歌声都是幽微散布的,使人感到它们是那么和谐,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还有叠字、叠词的运用。如《春》中“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绵软软的”“密密的”“慢慢”“稀稀疏疏”“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等。通过这些叠字、叠词的运用,使写景抒情散文显得柔美、平稳、舒缓,富于音乐的节奏美,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风格平淡、质朴,但是在意境、语言风格、结构、修辞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许多写景抒情散文都成了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我认为这正如生活中的朱自清先生,是最平淡、最真实的,也是最感人的。

猜你喜欢

梅雨潭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绿(节选)
雨中寻潭
雨中寻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荷塘月色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风韵幽淡,意旨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