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散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3-02-01耿婷艳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冷雨美育意境

■ 耿婷艳(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早在18世纪,席勒就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既有语言美、意境美,又有思想美、结构美,是人类感情与美的积淀,也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文本资料。通过语文课堂中的散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修养,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可以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学生在德智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下面就散文教学谈谈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在教材中感知美

要让学生能欣赏美、创造美,首先必得感知美,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感官,用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皮肤、舌头去感知事物,获得美的享受,从而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在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带上一朵小花,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去感受花瓣的可爱柔润,嗅嗅窗外正在盛开的桂花香味,比起枯燥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及其带给人类的巨大馈赠,心中自然满怀感恩。上《肖邦故园》时,听一首肖邦的夜曲,感受一下费玉清的《梦驼铃》,弥漫在作品中的对故乡的万种离情、一怀愁绪也就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当然,最能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的方法,莫过于诵读。语言优美精粹、简洁自然的美文,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语句的参差错落、回环反复、词语重叠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连绵悦耳,抑扬而流畅,可以鲜明地感受有一种美的旋律和节奏存在其间,在富有节奏美的同时更蕴含着诗意美。在这富含音韵美的声声念念中,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听雨的感受,对故乡的孺慕之情都浸入到读者和听众的心田。在今天的散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只言片语的赏析,没能通过诵读把整篇文章的情感贯穿起来,割裂了文本,更割裂了感情,所鉴赏的也只能是技巧,而缺失了情感上的熏陶,又何谈美的享受呢?

二、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美

散文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使其产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引发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讲授《江南的冬景》时,对于特别具有意境美的段落,我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如粉的微雨之中,门对长桥,窗临远埠,茅屋之中晕着红黄的一圈灯光,三五酒客闲谈喝酒,一切都是那么悠闲淡雅。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意境?有的学生会想到戴望舒《雨巷》中的江南;有的会想到冬日暖阳下在阳台上看书喝茶,有的会想到在农村老家过除夕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就会产生一种美的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作品进行了艺术性的再创造,审美感受也更丰富。

讲授《故都的秋》时,我引导学生联想:有没有听过秋日蟋蟀的叫声?有没有听过湛蓝的天空传来的鸽哨声?有没有在深秋清寒的早晨,听过清洁工用竹枝扫帚打扫的声音?有没有感受过脚踩厚厚的落叶发出的沙沙声?通过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作者所创设意境的理解,体悟作品的艺术美,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在写作中创造美

“感知—理解—鉴赏—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在审美创造中达到思想与情操的升华。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知和欣赏美,更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表达和创作。学习完一篇课文,学生在认识和体验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情境后,就会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如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作者通过写北平的胡同、北京的瓜果蔬菜、北京的老城墙等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表现出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热爱和眷恋,更有想北平而不得回的入骨思念。讲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写《故乡的》,学生在领悟了老舍的情感后,在写作中自然地运用了对比、想象画面、刻画细节等创作方法,通过创设老街、老房子、旧日的声音等一系列物象,营造特定的情境,表达对故土的深情。学生的习作可谓文质兼美,更有学生拍摄了故乡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食物照片,结合自己童年的生活照,插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制成了精美的视频,在班级播放时,很多学生沉浸其中,回味良久。同时,在教学中也可抓住作品中的原有形象加以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去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这都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如讲完《江南的冬景》后,我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文字描绘画成图画,比较谁更符合作者描绘的意境,就是一种美的再创造。

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美

感知、欣赏、创造美有一个前提,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更有以情动人的特殊作用,人间各种美好的感情,都成为散文主题的表现内容,使读者产生赏心悦目的精神愉悦。

现行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以情动人的散文,例如:《乡土情结》《想北平》中对“月是故乡明”的眷恋;《神的一滴》《西地平线上》对自然湖山的沉思;《祖国山川颂》中对“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我与地坛》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项脊轩志》《陈情表》里如泣如诉的亲情、爱情……至于敬爱父母、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优美篇章,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学生在情操陶冶中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和丑。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才可能发展。曾有学生在学习《背影》一文时,看到的不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而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可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时,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这首先需要教师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学生。总之,教师要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拥有了美好而阳光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才能被照亮,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从而主动地感受美、认识美,在心灵深处真正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也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整个社会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善美的大环境。

教师应当通过语文课堂的审美渗透,用美吸引学生,用美陶冶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追求美,进而创造并展现生活中的美。

参考资料:

1.应夫《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南昌教育》2008年第11期。

2.吴静《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美育价值实施现状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伍寅《让散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4.韩世明《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文学教育》2008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冷雨美育意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卜算子·清明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立冬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