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3-02-01廖水妹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超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 廖水妹(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正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成为中学教师密切关注的话题。所谓阅读素质,包括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能力、阅读品位等内容,比单纯的阅读能力含义丰富。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处于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和频繁的训练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过于极端化、权威化,遏制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有的教师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不能自主地选择和吸收信息。此外,阅读测试也陷入模式化的怪圈。因此,如何激活阅读课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有效平等的互动机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投入地分析文章,时常在不自觉中回避困难、绕过矛盾、义无反顾地奔向教师总结出的“终结真理”。而学生不是毫无反应,就是应和般地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偶有不同的意见,则遭到教师的否定。

接受美学理论提醒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应善于观察学生已有的阅读及艺术经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间的交流。

二、变教师“淋漓尽致地讲解”为学生“自我感悟”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一堂课如果不讲得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就不算成功。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使之发散思维、完善形象、用心感悟,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呢?

1.教师少讲、精讲,鼓励学生自我探究

夸美纽斯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要教师“少教”,就是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就多。学生读课文后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只有教师少讲,学生才有思考领悟的空间;只有教师精讲,学生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求知快感。

一些教师把“精讲”误解为讲细、讲碎。这实际上是将一篇生动的文章肢解为一堆知识的大拼盘,整个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就在这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分析”中被耗费了。活泼的文字变得僵化,鲜活的形象黯然失色。而汉语言尤重神韵,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情感的体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呢?所以,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自我探究、自我感悟的时空,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形成的阅读鉴赏能力去识别、理解课文,使之经历“朗读领悟—探究感悟”的过程。

2.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由“自读”向“议读”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变“一言堂”为“大家堂”,把阅读归还给读者,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根据“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最宜实行“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作者”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适时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采取两种合作方式: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时,大家在独立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各自发表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感想,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经过讨论、争辩,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使一时意见不一致,只要争论双方有理有据,也是可以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关于“愚公移山的做法”的争议;《木兰诗》中“木兰为什么不做官”的讨论等。学生们在自主的合作学习中,真正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读艺术尤显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空间,组织好讨论式的阅读,并悉心倾听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培养其阅读创新能力。

三、变“封闭型阅读”为“开放型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大量阅读,初中生每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课本提供的阅读量只有20万字左右,且阅读内容有限。为此,我们应以课内阅读为轴心,开辟课外和校外阅读的课堂。

l.内容的开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上课时如果固守教材,学生则会感到毫无新鲜感,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要激活课堂,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以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美文、佳作。每堂课教力求让学生保持高度亢奋的状态,期盼着上语文课。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课外作品的阅读,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学好语文,只是幻想。不背诵精美的课文,不阅读经典名著,“能力”和“文化品位”都无从谈起。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上下工夫,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

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要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中必须形成一系列正确的导向:(1)通过组织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使他们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3)每周安排两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读自己最喜爱的书籍,摘抄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字。(4)与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读名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手段的开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种新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了从平面向立体,从单向到多向,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生动的画图、和谐的音响等大大刺激着学生的视听,使阅读方式近乎“全息”,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超文本阅读方式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但它同时也存在许多缺点:如阅读信息过多,使学生难以取舍;图像、声音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但无法取代对语言本身的阅读、吟诵等。面对这些缺点,本人在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阅读时,采取了以下对策:

(1)提高学生对阅读信息的选择、分析能力,以尽快适应超文本阅读的需要。家庭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建立,使当代中学生面临一个信息剧增的世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工具去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懂得如何分拣、合成、提取、加工日益膨胀的阅读信息,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提高信息素养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利用超文本的阅读,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吸取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强化诵读、领悟,体味语言本身,以弥补超文本阅读的欠缺。超文本阅读虽然有图文并茂的优点,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但却无法取代对语言本身的阅读和吟诵。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十分讲究诵读,正如古语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体味语言、学会表达均有积极独特的作用。在教授《观潮》一文时,学生通过超文本的阅读已经欣赏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再回到课文中去,反复诵读“海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这三段精美的文字,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及作者的心潮起伏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强化对超文本阅读的认识与理解,加深对作品的体会,使超文本阅读与传统诵读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四、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开设形式多样的文学欣赏活动

为了配合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品味和鉴赏能力,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每学期我还开设了文学欣赏活动课,如“诗歌赏析”“名著欣赏”等。活动课上,学生们诵读着自己喜爱的诗文,陶醉在诗歌描绘的情境之中。通过这些活动,将语文知识的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游戏等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资料: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2.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超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应用超文本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超文本阅读认知负荷的个体差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