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3-02-01陈长伟
陈长伟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450046)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为职业教育立论最多、实践最多、成果最丰富的教育家。 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高度概括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推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念,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最高理想;他倡导“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弥补了单纯就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缺陷, 把职业教育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中。 黄炎培先生的这些思想到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立志高远的社会责任
在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炽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1917 年1 月,黄炎培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将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挽救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和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 这种萌生于五四时期新文化土壤中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不同于纯粹在技术层面拓展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更不同于将教育作为营利工具的指导思想,而是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 具体到当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这种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需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 第一,要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取幸福,即办职业教育需要着眼于大多数平民,不能太重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大众的利益;第二,要下决心脚踏实地,勿好高、勿沽名、勿投机、勿避难就易;第三,要下决心精确研究人情和环境,事欲先做,由我做起,事欲莫为,由我戒起,注重致力于与民众的合作。
另一方面,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需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第一,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只要有益于社会,造福于民众,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第二,人生必须服务于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而非为了自娱自乐;第三,接受职业教育不仅要重在“知”,尤其是要重视“能”,即能力的培养。
从举办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两个方面讲,立志高远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最基础的,应对其有极强烈的信仰,这样才能把职业教育办好。 在新时期,我们学习和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仅是要学习他具体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爱国爱民的人生宗旨,高尚廉洁的人格品质,求真、求是、求实的思想作风,与时俱进、勇于实践的献身精神。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黄炎培先生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其著述、实践中多有体现。 对职业教育而言,践行黄炎培先生的人本理念与我们当下正在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举办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黄炎培在其主笔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申明:“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 ”他不仅将促进民众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而且将培养民众的就业谋生技能视为服务社会、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就业乃民生之本,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经济需求和大众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当前,面对我国每年数以万计不断增长的劳动人口, 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失业、待业人员,亟须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民众的就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二,举办职业教育要注重个性发展。 “谋个性之发展” 是黄炎培先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从知识本位、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的积极探索。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已经探究到了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已经认识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努力创造有利环境,促使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同增进, 才能真正达到“使有业者乐业”的境界,才不至于抛弃教育的根本作用而满足于追求表面效用,才能避免掉入功利主义教育的泥潭。 使“谋个性之发展”适应当下,就是要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办好职业教育。
第三,举办职业教育要树立平民教育的思想。 黄炎培一直注重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科学化,公开声称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职业无分贵贱”,并多次呼吁要为贫民、灾民、难民、退役军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举办职业教育培训,他对大众化职业培训(补习)、职业指导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正规学校教育。 这种重视“平民教育”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和有待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需要通过加强职业培训以增长就业技能,这就需要争取作为劳动力就业吸纳主体并具有较强实训能力的各类企业参与、合作、支持,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培训的合力。
第四,举办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先生主张“敬业乐群”,“敬业”是指对所习的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具责任心,“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位,既不是将课本或学校做本位,也不是将地方或国家做本位,而是要以人为本位,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上成为优良健全的分子, 成为能够为自己谋生、为社会服务的人。 这些思想应用于当下,就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培养职业技能,又要培养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引导受教育者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找到做人的精神支柱。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黄炎培先生和他的同道一起推动职业教育,不是坐着说,而是起来行。 他提出的职业教育理论,是有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扎实的工作实践作基础的,他提出的创造性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开展。 例如,1925 年后, 黄炎培及时总结此前职业教育的成败得失,提出更为切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并将职业教育的视野扩展到平民教育、 生活教育、农民教育和农村改进运动之中,先后创办了苏州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镇江黄墟乡村改进试验区、漕河泾农学团等近三十个农村改进试验区。 这些举措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象征性动作, 而是时段很长、工作量巨大的真抓实干。 仅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就历时6 年半,对方圆40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三千五百多人的区域实施了包括建设、农事、组训在内的社会改造活动。
黄炎培的这种大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其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他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手脑联动,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他认为职业教育只有冲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圈子,主动与社会保持沟通与联系,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和社会化作用,才可能最终形成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黄炎培先生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应用到当前,就是要注重实用、注重技能。 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黄炎培先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开辟现代职业教育的, 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他“深信世界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和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因此,提出“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自己把自己痛加鞭策”。 黄炎培先生每一个时期职业教育观点的提出乃至其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尤其是他于1926 年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必须保持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只有这样,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少走弯路。当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断出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该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继承传统、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立足自身实际、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只有不断分析、研究这些规律,将大胆创新与遵循规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吻合度,才能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着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相协调的地方。 实践证明,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其远见卓识仍可为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仍能为我们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新时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我们能够像黄炎培先生那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认真研究,多方努力,与时俱进,职业教育必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才。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黄炎培.黄炎培日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3]王海红.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成才之路,2011(19).
[4]于庆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07(Z2).
[5]丁振中.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现代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6]王景玄,陈远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因素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