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3-02-01李军范剑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电类机械类师资

李军范剑

(台州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机械类专业及电类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地位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大多以机械零件及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为主要专业方向。在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是相对于机类课程而言,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传感与检测、电气控制与PLC、微机原理、机电传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电气控制类课程。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层次结构来说,高校的职能与办学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体系。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衡量高等教育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的行为之间的适应。”因此,地方高校各专业,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应根据地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而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代机械行业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机械行业,纯机械的产品份额越来越少,而机械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机械产品,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动化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功能及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果一个现代机械工程师不懂电气技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电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类课程是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充分认识到电类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完备的电类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使他们的毕业生在机电类专业领域发挥了纯电气信息类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许多地方高校的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体系不是那么完善,教学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电类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的完善。经调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现行分科课程模式,使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受到机类课程的挤压,并产生机电分离现象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沿袭已久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以学科划分,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有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正是因为过分强调机械类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很难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与课时。

师资力量的分割,使许多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缺少合适的电类课程师资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不足,机械学院大多为纯机械类课程师资,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则请电气信息类学院教师来讲授,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类课程各自为政,缺少沟通。而老牌大学的机械学院,师资学科团队强,因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其电气类师资力量往往很强,而且这些电气类师资相比于电气信息学院师资,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结合,更适合机械类专业电气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照搬著名高校或其他电类专业的电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地方院校和机械类专业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强调学术性,其实践性、应用性不一定能适合地方院校的办学要求,有的直接从其他电类专业中移植过来,没有体现机电一体的特色,没有考虑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在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传统的机类课程经验性知识较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制造技术等,除了需形象思维外,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经验,电类课程许多理论知识,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其知识点往往比机类课程灵活,要求机械专业学生在上电类课程时适应这种差别,让学生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许多地方高校的电类课程体系目标定位模糊 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机类课程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并安排了许多综合性实践环节来实现这些目标。但对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往往比较模糊,如许多高校将机械专业机械与电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机械为主,电为辅,电为机械服务”。但对“电”如何服务“机械”却缺少明确的定位。

电类课程链不完整,不能学以致用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相比于机械类课程,电类课程自学入门往往比较费劲,如果电类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的环节往往成为今后知识应用的拦路虎。比如没有学过相关的电路CAD软件,理解了相关电路的设计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将电路图转化成线路板。由于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即使能设计相关的程序,也不知如何将程序写到芯片中。如此一来,理论学得再好也用不上,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在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中,优化电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调整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组织安排,并以最后能否最优化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作为衡量标准。针对目前地方性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针对目前存在的“分科式”课程模式,应建立“综合式”课程模式 分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二是以某一学科逻辑来组织教材,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强调知识点的联系;三是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形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课程内容考虑较多的是“科学世界”。“综合课程”模式虽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但它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既要寻找学科之间的学术性关联,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且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是综合学科建立学术性关联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在机械专业中,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围绕具体应用,将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综合起来,统筹安排课程与课时,多开一些机电融合的课程以节约课时,同时,要大胆砍掉一些学生可以自学的传统机械类课程,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师资教学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手段,促进机电师资整合 针对机电师资分割的问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同一专业的相关师资跨院系交流。特别是要鼓励教师进行跨院系的科研项目合作,特别是横向的科研项目合作。企业里的许多合作项目,往往要求机电综合技术,在这些项目中,机与电的教师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很容易传递到教学中,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地方高校的课程应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地方性与应用性 应认真分析地方的产业结构,找准机械类专业电类知识的可为之处,分析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电类知识、电类技能要求,围绕几条具体的应用主线来安排相应的电类课程及实践环节。针对电类课程难学的问题,建议抛弃一些学术性过强、应用性不足的电类课程,增加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电类课程。不选光有空洞理论的教材,而选择操作性强的应用性教材。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基于典型装置的现场教学方法试点工作,将当地企业典型的机电类产品或装置搬进课堂与实验室,以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机电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体会,边实践,让他们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方式。

明确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计划应明确电类课程总体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细化落实到每一门电类课程中去,让每位任课教师明白自己所教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要设计好电类与机类接口的知识,使学生今后能将所学的电类知识与机电知识综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完善电类课程链 让学生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实物制作调试全过程的知识与流程,据此安排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不能让电类课程光有“入口”,没有“出口”,所谓“出口”是指具体的应用,即学了能用。如学了单片机,光知道其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知道利用开发板将程序固化到芯片中,知道设计接口电路,知道制作线路板,掌握将元件焊接到线路板上并进行调试的技能。学习了PLC,只知道逻辑量控制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学习运动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等,否则体现不出PLC的优势。

总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坚持地方高校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从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出发,加以系统设计与建构。

[1] 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67-68.

[3] 于振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2):61-66.

[4] 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 邓奕,宁立伟,倪小丹,易际明.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3):73-75.

[6] 杜贤昌,范希梅,韩恒忠.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电类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内容整合[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64.

猜你喜欢

电类机械类师资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浅谈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创建校内电类生产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