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中学生不良心理及其调整策略
2013-02-01黄益如
黄益如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南通 226100)
化学学习中学生不良心理及其调整策略
黄益如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南通 226100)
在化学学习中,不良心理因素会严重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它表现在注意力分散、观察力肤浅、记忆力薄弱、想象力空泛、思维力僵化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良心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果。
化学学习;不良心理;调整策略
学习是一件从表层知觉逐步过渡到深层认知的社会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良行为表现会严重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如,在化学学习中,有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造成“化学难学”或“化学差生多”等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其调整策略。
注意力分散及调整策略
注意力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的心理活动。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或想象着什么。如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忙于把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教师讲解的要点上;有些学生热衷于观看化学实验,而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疏于思考,没有抓住重点学习,从而造成了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知识结构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可综合使用以讲解为主和以学生积极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将教法和学法有机融为一体。如在讲授时指导学生:(1)集中精力听讲,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抓住知识重点,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2)要跟紧教师的思路。听老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推理的;听老师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3)要以理解为主,边听边记,听懂老师的讲解,听出重点,听出意图,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效果。教师通过授课艺术,发挥学生多元智力,避免形式单一的讲授,如先声夺人的新课导入、围绕重点的实验安排、恰到好处的课件运用、画龙点睛的板书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拓展等都会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深入自然和社会中,挖掘和积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价值高的化学热点问题和化学现象,充实自己的教学素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选择使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间有序的互动交流,确保所有人都在思考当前的任务。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观察力肤浅及其调整策略
观察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知觉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水平的测定,是感知觉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而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往往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局限在表面上。如化学实验中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实验现象上,而对细微的实验现象视而不见,对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原理何在,得到什么结论不注意思考,以致在解决实验类问题时学生出现判断错误。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感知的高级形态。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把与观察有关的知识教给学生,或让学生通过自学为观察活动提供足够的知识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加强有意注意、有意识记等活动。例如,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钠在烧杯中的位置、状态,反应后向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及时观察到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现象,完整、清晰地感知实验过程,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再次,注意洞悉学生的心理,寻找他们的兴趣点。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变式,启发学生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活动,丰富他们想象的内容和培养观察的独立性,以提高观察效果。最后,要指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全貌,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抽象概括,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认识其本质。如观察化学反应,让学生细致观察:反应物(色、态)→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生成物(色、态)等。
记忆力薄弱及调整策略
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在化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定律、定理、化学用语、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各种图形、符号代表的意义、仪器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等没有经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识等过程,没有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所以一经检测,就出现各种错误,这正是记忆力薄弱的表现。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目的性及自觉性指导,提出学习和记忆的任务,训练学生注意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等良好的品质,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要善于抓住它们内涵的一些本质特征,认真分析,字斟句酌,深刻体会,学会理解性记忆;其次,激励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的记忆、提纲网络记忆、化简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自我抽签测验等有效形式加以复习、巩固记忆。
想象力空泛及其调整策略
想象力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化学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对有些化学知识缺乏理解,如物质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化学键、分子结构及空间构型等,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就是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引起的。
想象力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要遵照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想象。为学生的想象铺路搭桥,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如在讲“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时,学生感到难懂。教师可通过例举一池水,进水管与出水管直径相等,单位时间内进出水量相等,则池中的水不断更换,但水量为一定值,这就是一种动态平衡,具体形象,易于接受。其次,要营造实验环境,开发想象能力。通过营造实验环境,活跃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提升。也可借助于实验、模型、挂图、计算机模拟、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等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再次,要指导学生做“想象实验”,由模仿向创造过渡。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现象假设结论,然后设计方案验证结论。如碳与浓硫酸反应。整个实验过程可让学生自己想象出一个蓝图,形成一个程序,对每一步将会出现的结果,都做到胸中有数。总之,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通过想象,使学生的思维领域更加广阔,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思维力僵化及其调整策略
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高级形态,也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照搬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方式,而忽视了化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依赖死记硬背等方法来进行化学知识的积累,缺乏联系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使知识点孤立无序,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的学生习惯于从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思路狭窄封闭,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变通性,在问题解决中,缺乏思维的求同性和求异性,知识得不到良好的迁移和升华。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事理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推理与求解、科学的创造与发明,无一不依赖于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化学思想,如通过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思考。例如,在“氨的喷泉实验”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除了氨气能形成喷泉以外,还有哪些气体适宜做喷泉实验;(2)假设喷泉实验装置中,烧瓶中只有一根导管,无胶头滴管,采用什么方法也能形成喷泉;(3)假设烧瓶里全为二氧化碳气体,怎样形成喷泉。
首先,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人们对化学现象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总结出来的。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原理制定教学原则,促使学生对于每一个问题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思考、分析,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记忆力是学习的基础,思维能力是学习的一把利剑,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因此,只要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品质,使化学教学充满魅力。
[1]周宏.教学新模式·教学策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孔令鹏,刘成坤.新课程下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研究与探索[J].化学教育,2011(1):16-20.
[4]周鑫荣.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拓展与优化[J].化学教育,2011(3):13-15.
G712
A
1672-5727(2013)03-0117-02
黄益如(1959—),女,江苏海门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