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信息技术 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

2013-02-01王英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兔南瓜习作

王英龙

昌邑市柳疃镇辛安小学 山东昌邑 261302

应用信息技术 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

王英龙

昌邑市柳疃镇辛安小学 山东昌邑 26130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顺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信息技术情境下,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阅读欲望,提升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10.3969/j.issn.1671-489X.2013.01.081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途径,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地呈现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而活泼好动,对周围很多事情都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具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保持持久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笔者就用多媒体CAI首先向学生呈现出草塘的美丽景色,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草塘。”“草塘是美丽的,又是可爱的。大家想知道它的可爱之处在什么地方吗?”大家又说:“想。”“下面,我们大家就跟随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一起走进作家刘国林笔下的《可爱的草塘。”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导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又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颐和园虽然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但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亲身游览过颐和园,因此很难切身体会它的艺术成就和皇家气质。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颐和园的风光片,在充分展现颐和园的美丽画面的同时介绍了它的历史,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了颐和园。

2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欲望

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软件以其形、声、光、色、意相统一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经过阅读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体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发表创造性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笔者通过互联网搜集并整理了很多蒙汉兄弟促膝相谈、热烈相拥的场景图片,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并通过整体阅读进一步了解内蒙古草原的美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

3 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沟通了习作的“源”与“流”,为学生习作展示一片新天地。如写参加过的一次比赛活动时,除了让学生亲自体会,还可以把比赛的过程录制或拍摄下来,进行必要的剪辑。习作时可以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去,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情境,便于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学生既可以根据画面重点刻画某一位队员的动作、神态等,也可以写整个比赛场景、观众的表现、现场的氛围等,他们的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情动而辞发,学生下笔时,语言极富情趣,一直到习作完成脸上还带着快乐,就这样渐渐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楼兰的忧郁》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正反两方面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各种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另一方面是大片森林被砍伐,垃圾成山,狂沙肆虐,遮天蔽日,尸骨遍野,动物逃亡的触目惊心的场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会体会文题的深刻含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所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环保方面的作文,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大家共同的家园。

事实证明,多媒体的成功运用使学生的写作思维、知识系统、思维习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知识更新的便利性,媒体内容、形式的新颖、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 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多媒体与课程整合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增强语文思维的多样性与迁移性。“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引导和唤醒。”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需要“引导”与“唤醒”。

例如,《小兔运南瓜》一课是一堂低年级看图口语交际课,讲一只小兔想将一只很大的南瓜运回家,可又不知怎么办?课文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将运南瓜的过程空了出来。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疑惑、焦急的小兔,面对着大南瓜不知所措,同时配音:“这么大的南瓜我怎么运回家呢?”笔者问:“谁能帮助这只为难的小兔呢?”学生纷纷举手,要为小兔出主意。有的说:“小熊猫骑车从这儿经过,请它帮忙运一运。”有的说:“去请好朋友小猴来帮忙抬。”有的说:“用小车推回去。”笔者微笑着,又敲出几个大“?”:“说得好,还有别的方法吗?”有的提出,如果路平好走,小兔自己将南瓜滚回家;有的说,可以用木棍撬着移。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做法,然后用多媒体技术将他们说的方法一一演示。看到大南瓜被运回了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这样,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既满足了他们帮助别人的愿望,又开拓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加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利用这一载体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思维等都贯穿起来,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丰富内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谭素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40):38.

[2]韩晓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作文成功之路,2012(5):48.

[3]陈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153-156.

[4]高跃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2(6):62.

[5]姜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问题及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6):96.

[6]鲁文瑛,党国起.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7):175-176.

G623.2

B

1671-489X(2013)01-0081-02

猜你喜欢

小兔南瓜习作
南瓜灯
南瓜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南瓜车开动啦
习作展示
小兔多多过新年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