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教育推行导师制初探

2013-02-01何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21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新课程

◆何馨

作者:何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410000)。

导师制于14世纪源起于英国牛津大学,是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即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辅导的一种制度,1名导师一般指导4~10名学生。在我国,导师制主要用于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2000年以后逐步在本科生教育中推广[1]。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教育也开始推行导师制。所谓高中教育导师制,就是由学生自己或学校为学生选择一位教师(通常是班主任以外的任课教师),经常性地给予学生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建立高中教育导师制,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从而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1 高中教育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实施导师制培养人才是非常成功的。例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导师制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先后出现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随后在全世界推广。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高中教育推行导师制是非常必要的。

1)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教育的教学理念与高等教育已经接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大学一样,实行学分制,修满116个必修学分和28个选修学分,学生准予高中毕业。学习方式也与大学相似,即改革过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因此,有必要尝试将大学中的导师制模式用于高中教育。

2)高中教育面对是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与大学生相比,其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更需要导师来指导。

3)高中教育是大班制教学,一个班级通常有60个左右的学生,靠班主任一个人的指导,其时间、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配给导师,或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力量,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教育实行导师制势在必行。

2 高中教育中“导师”的作用

2.1 人生规划的向导作用

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结合,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预先的设计或策划,包括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高中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总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盲目地只顾眼前的学习,而没有具体的人生规划。这就需要导师进行正确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性格、智力水平、家庭情况和社会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导向。人生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首先是进行学习规划,设计好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高中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可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即进行职业规划。由于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学术性人才、技术型人才、实作性人才和特殊人才,因此,就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2.2 新课程选课的指导作用

课程选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高中课程每个学科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而高中生对课程选择意识和能力较为有限,为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导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可依据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的逻辑限制,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依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学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选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3 学习方法的导引作用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将终生受益。新课程的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其核心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差,要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与监督。例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欲望,然后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和监督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将学习融于生活之中。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强化,就会形成自动化的条件反射,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学生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在细节上会有差异。只要导师循循善诱,就能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2.4 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

由于个人生理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家庭环境原因以及学校教育环境原因等,导致中学生常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如厌学心理、自卑心理等,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建议,就要与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这一原则可以运用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因为导师与学生联系密切,则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这种同体关系、知心朋友关系,导师再依据一些心理学规律,如说服劝导、授予方法、合理宣泄和放松调节等进行疏导,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5 个性发展的引导作用

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稳定阶段,但高中生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偏差,认为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个性就是我行我素。作为导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其特殊兴趣和潜能,积极地为他们开辟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他们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相应的培训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充分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1]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研究,2005(1):75-78.

[2]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3-215.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新课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