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升华语文素质教育
2013-02-01王国强
■王国强
在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堂上,教学方式仅凭教师的一张嘴、手中的一支粉笔来主宰学生探知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情形的变革,这种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探究过程的科学把握与扎实进取。鉴于此,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利于学生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效结合起来。笔者就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高效结合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几点看法。
1 播放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用音乐导课
传统的导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来营造一个特定的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融进到这个氛围中。不管描述者的语言有多么的精彩,都是抽象的、苍白的,而音乐的优势就在于它形象而生动。比如在教学诗歌《蒹葭》前,播放一首《在水一方》,营造这样一种气氛: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空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主人公在不断地追问探询。在这样的音乐意境中,学生更能进入情境,学习更有兴趣。
1.2 用音乐范读
名家名篇诵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在那优美的音乐中、在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学生的情弦完全被拨动,对课文真切的美感体验油然而生。
在讲《登岳阳楼》一课时,笔者就采用音乐范读的方法,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让学生完全折服、沉醉,更激起学生诵读《登岳阳楼》的热情。
1.3 用配乐朗诵
在伴奏音乐的感染下,让学生随着音乐沉浸在文章的喜怒哀乐中。比如,在给学生讲“感悟生命”的话题作文时,笔者运用背景音乐给学生朗读了一篇关于抗震救灾的感人文章,读完以后,学生泪流满面,为接下来的发言做了准备。同时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容量,加强情操陶冶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呈现,加快速度,节约课堂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知识,使课文容量增加。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还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画面,将学生置身于音像、语言、文字的环境中,在学习文字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如笔者在讲授《颐和园》一文时,立足于颐和园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特征,按照游览的顺序开始讲授,从长廊开始,到万寿山,到昆明湖,到十七孔桥,其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劳动人民的赞美,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逐句逐段地给学生以阐述,不但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还会使得学生失去对于颐和园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容易使得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
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前预设制作多幅幻灯片,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后教师开始切换,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与直观的特征,给他们以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诠释。这样一方面快速推进了教学的进程,加速了学生对于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受到美的浸润与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展开。
3 课堂延伸,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多媒体设计迁移动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变“想我说”为“我想说”。教师正确地引导,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等特点,使得语文课堂能够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大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4 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不可否认,当前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裕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对于生活的艰难与人生的哲理认识尚不够深厚,对于教材文本中出现的一些陌生事物与新鲜场景只能通过字面本身来给予一个想当然的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一个明晰而直观的展示,将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与心灵上的深刻感受。
推广到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讲授作文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相关主题的丰富材料,它既包括文字性的,也包括影视界、建筑界视频资料,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5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的本质就在于其强烈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其人文角度出发,要在语文课堂上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教师就应当从教材文本出发,从作者与学生的心灵互动出发,从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出发,使得语文课堂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下氤氲着浪漫的气息,在师生间心有灵犀、欲说还止、心照不宣的情感交流中升华。但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过多地充斥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堂上教师反复在播放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播放一首首柔情款款的歌曲,让人不知道上的是美术、音乐课,还是语文课。
譬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有的教师俨然成了幻灯片播放员,忽视了老师、学生、作者间的情感与心灵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朗读与感悟文本过程中的自我解读与感受生成,忽视了教师对于整个课堂的把控与引领。笔者在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朗读,然后交流讨论朗读所感,教师指导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这一做法,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受到诸位师生的一致好评。
6 课件的设计应是必要的、灵活的、易用的、简洁的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益处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还是必须得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是必要,即根据教材文本来确定教学过程是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如果不需要,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其次是灵活,就是说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标准是让其服务于课堂,而不能让课堂被课件拖着鼻子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资源;
再次就是一定要简洁易用,一方面不能让教师操作起来感到困难,进而分散讲课的精力,另一方面不能让学生过多关注课件中的花哨,而忽略课堂内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发扬其优点避其缺点,并科学设计使用课件,定能够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