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
2013-02-01李志专
◆李志专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一批专家学者在积极消化吸收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个别领域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然,当代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等。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教育心理学今后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研究内容系统化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和发展理论等内容展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理论必将逐步走向融合;在理论观点上,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吸收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的同时,我国自身的有关研究也将全面系统地展开,并及时融合到已有理论体系中去,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系统。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注重学逐渐转到注重教,以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将出现“学教并重”的格局。单一的学或单一的教都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以学习心理或教学心理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模式都存在极大缺陷。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并动态地监控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教学效果。因此,不仅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2 研究方法综合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但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化取向。此外,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从而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方法学上的支持,为教育心理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当然,过分强调数字化和高科技也有不妥,还要看到质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3 研究取向多元化
综观我国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诸多研究取向[1]。1)建构主义取向:建构主义对当前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心理健康乃至教师的培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继续存在下去。2)后现代主义取向: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抗传统,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方面。3)社会认知取向:近年来,受社会认知取向影响,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4)认知主义取向:在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已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形成诸如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和动机研究等研究热点,几乎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主流。
4 研究情境生态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心理实验的生态效度提出质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情境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性,应尽量创设相对自然的研究情境,以有效揭示个体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机制。为实现研究情境的生态化,还应注重研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学科心理学问题,今后的研究主题可能不仅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等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更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写作、计算和阅读等更为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真正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5 社会因素与个体差异研究并重
以往因学科特性及其研究方法所限,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的探讨多集中于学校情境,对校外的各种社会变量少有关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应只局限在学习的本质、过程、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上,还应重视师生交往,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教养方式、经济地位,乃至社区环境等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当然,在强调社会因素的同时,个体差异研究仍应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2]。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通信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包括不受严格的学校教育时间的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新情况一方面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应在教学情境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使其个性得到鲜明发展。此外,要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为教育实际服务,对个别差异的测量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王小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