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知识构建过程 悟创造思维培养——上变阻器一课的思考
2013-02-01刘水清
刘水清
太仓市实验中学 江苏太仓 2154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做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关键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没有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只能是空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变阻器”一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渗透创新思维培养。
1 兴趣——创造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将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
师:现在人们出行方式很多是骑电动车的,我们学生中有没有骑过电动车的?
生:我骑车上学的。
师:那么要使车骑得快点儿,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用手旋转一下把手。
师: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用手旋转一下把手,为什么会使车的速度变快呢?
……
师:在座的同学们有谁知道吗?
……
师:那么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通过以上简短的提问,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急切地想弄清此类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相似的问题:可调亮暗的舞台灯光,收音机上的音量调节按钮,电风扇的调速开关……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产生“物理有用”的学习积极性,而引入正题。
2 实用——创造思维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调光台灯并演示调节光的亮度,提出问题:选用桌上的器材,请大家设计一个能使小灯泡亮度发生改变的电路,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提供的器材有:干电池二节、小灯泡、导线、开关、铅笔芯、铁丝、镍铬合金丝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积极地思维、执着地探索,从而使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当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请小组到前面演示,看是如何实现改变灯泡的亮度的。
笔者首先请用铅笔芯来改变灯泡亮度的小组展示,问:“为什么想到用鳄鱼夹在铅笔芯上移动的?”学生答道:“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实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笔者表扬学生:“太聪明了,你们这组同学很会动脑筋,大家向他们表示鼓励。”同时表扬用相同方法的小组。“刚才的小组设计出了一个能改变电路中电阻的元件,我们就称它是变阻器。”并板书。“有没有不同方法的小组?”在很轻松的气氛中,不同的小组依次展示了他们分别利用镍铬合金丝、铁丝来使小灯泡亮度变化的过程,并发现都是用一个办法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短来实现的,从而很自然地板书出变阻器的原理。
3 评价——创造思维的提升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笔者提到:“刚才大家通过动脑设计出能使灯泡亮度发生的装置,但为了有较好的效果,你们在选择材料时会选哪种?小组讨论,说说为什么。”在经过充分讨论发言后,学生认为用铅笔芯和镍铬合金的效果较好,但铅笔芯容易折断,最终一致推选镍铬合金丝。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学生自我评判所设计的产品,最终在头脑中形成变阻器的雏形。
师:镍铬合金丝较长,使用不方便,怎么解决?
生:将它绕成线圈一样。
师:将合金线绕成线圈后,相邻的合金线会相碰而短路,怎么办?
生:可以在合金线外加绝缘层,如涂上绝缘漆。
师:涂上绝缘漆后,鳄鱼夹就不能接通合金线,怎么办?
生:在鳄鱼夹和线圈接触的地方将绝缘漆刮去。
4 阅读——创造思维的补充
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适时诱导,让他们把阅读说明性文字视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提到:“刚才通过你们对所设计产品一步一步地改进,基本能实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即变阻器。接下来老师发给你们一个仪器,结合书本的介绍,看看跟我们所设计的产品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主要的构造是怎样的?怎么来使用它?”
5 猜想与验证——创造思维的途径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现象、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验证,激励自己进一步提高猜想与假设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滑动变阻器上一共有4个接线柱,在接入电路时只使用2个接线柱,讨论一共有几种接法?可以在导学单上画出来。”“请一小组把你们的接线方法画在黑板上。”(笔者预先在6张纸上打印好6个滑动变阻器,用磁针压在黑板上。)“在以上几种接法中,是不是都能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能改变的有几种?具体怎么改变的?请哪个小组来说明?”学生都很愿意说出他们讨论的结果:能变化的只有4种,2种不能变化的一种相当于导线,另一种相当于定值电阻。然后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最后归纳出正确的接法是“一上一下”。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滑动变阻器上标注的如“20Ω 2A”表示什么含义?2)滑动变阻器是用什么方式接入电路的?3)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什么位置使电路较安全?
对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自己小结后,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笔者提出新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收音机上的音量调节按钮、台灯的调光旋钮、电扇的调速开关都是旋转调节,跟刚才用到的滑动变阻器不一样,怎么回事呢?”笔者出示电位器并投影出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由学生讨论说出原理、接线方法和调节方法,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学生豁然开朗。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是通过几节课、几次活动就能得到开发和成功培养出来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开展的过程。教师在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只要平时注重发掘每节课、每部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知识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