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学世界 领略科学魅力
2013-02-01马龙山
马龙山
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镇大令公小学 河北唐山 064006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由于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指导、训练、实践进行培养。因此,在最初接触科学的小学阶段,开展高效的、有趣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显得尤其重要。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还可感受科学课独有的魅力。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神秘与刺激,而且让学生受益终身,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改变先从自我做起
在科学课程改革要求下,课堂结构早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需求已变成教师备课、教师上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必须尽快适应课改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内容涉及广泛,不经过系统的学习是很难理解掌握的。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比较概括,只看课本,教师没有太多东西可讲,必须让知识简单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肚子里的墨水要有足够的储备,要备课本、备学生、备相关知识,而教科书、参考书提供的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来进行知识的加油补充,在课上利用多媒体的各项功能为学生展现动态的、奇妙的世界。
2 敢于对学生放手,提供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
新课改要求下的科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由发言、自由思维的天地。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具体的讨论、实验中体会科学的力量和魅力,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不但得出正确答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但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科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器具的限制、知识有限,有些实验根本做不了,所以实验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手段,在具体的科学学习中,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在讲“植物”时,一个多月前布置学生种一棵凤仙花,这一段时间(由于植物生长需要时间),笔者一直让学生进行课外观察。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向笔者汇报一下,分享他们的喜悦。种植、观察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生种凤仙花的过程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笔者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结论。在讲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把学生报告的生长记录利用大屏幕显示出来,配以相应的图片,并标上是哪一个学生的观察结果。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极大地激发学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爱上科学课。
3 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让所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可以近距离接触,学生就会有学习的欲望。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述科学道理、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于理解、难于长时间集中一件事情,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既能畅所欲言,又能动手进行亲身验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共同完成实验,一起研究、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但如果学生所说所做和教学目标相差很多的话,教师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结论、评价结果,而是先表扬他们的勇气和勇敢,而后再给予一定的提示,让他们能靠自己的思考完成任务。其次,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就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提问就是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提问不是优等生的特权,提出问题的好与坏、多与少都与学习成绩是不成正比的,它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且教师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只有大家互相提问、互相解决问题,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4 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与大自然和生活亲密接触
发挥科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关键要将教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仅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挂图、总结知识点是远远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就不那么容易了。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具体事物的本身。因此,要让学生突破课堂的束缚,拓宽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予一定的学习目标、提示和指导。
如在学习“蚕的生命周期”时,笔者提前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领养一只蚕,并利用录像机、手机等把蚕的一些特点录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大家看。这样学生对蚕的特点、生命周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事实胜于雄辩,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提出很多问题。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活动的实施者,笔者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笔者的意料。许多学生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了解了蚕的习性和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5 为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领略科学魅力
科学课上有很多内容虽然联系生活实际讲解有一定的帮助,但一些现象和原理,凭借观察和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明白,这时就可以利用电脑制作Flash课件,通过一棵植物的自述,用声音、动画等特效展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通俗易懂。
在讲到“冷空气和热空气”这节课时,虽然教材的实验计划和预测可以让学生完成,但实验结果学生不能亲眼看到,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后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视频来展现这一现象,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自己亲身做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可能就会主动观察。于是,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查询,细心对比,反复衡量,终于找到可以利用的视频片段,一个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视频,另一个是《风的形成》的视频。在课堂上,学生看到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看到风形成的过程,一个个惊讶、惊喜的表情表明他们有了新发现,有了新收获,体会到了科学世界的神奇,个个摩拳擦掌,想赶快进行实验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自然而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另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有些实验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观察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慢镜头播放等操作,让学生在高度安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