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实践模式探究
2013-02-01孙霞
孙霞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辽宁 营口 115000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2004年创建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在高职高专院校开立,为本地区和沿海城市输送了大量的报关与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很好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毕业生的反馈发现,本校培养的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对本专业认识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究其原因:一是本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二是毕业生在毕业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训练,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毕业实践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毕业实践环节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践环节可以全面深化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以分析解决将来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而现有模式的毕业实践环节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考核形式还是以撰写论文为主,这种模式是沿袭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1 毕业实践模式陈旧,无法达到技能考核的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所以以往以理论考核的形式完成毕业实践环节考核,根本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适用于一些语言类的专业。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通关手续和相关的法规制度,能够熟练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作为货运方面的货代员应熟悉货运业务,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载货特点,掌握各条运输路线的动态,通晓有关的规章制度,精通办理各种手续,熟练掌握计算各种费用的方法,并与海关、商检、港口、码头、轮船公司、机场、车站、银行、仓储等部门有着经常的业务联系,是货主的代表,要从货主的角度代办各种国际货物运输业务。而写论文根本达不到这些要求。
1.2 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专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脱节
国际报关与货运专业相对于其他老牌高职专业还属于新的专业,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承袭国际贸易这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再加入些物流专业的基础课拼凑而成,课程结构与专业资格标准相差很远。比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相适应的专业资格有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单证员等,这些专业资格考核都有相应的课程要求,所以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应考虑这个问题,不要迎合所谓的学科体系和因人设课。以上几个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有许多相同的,只要综合考虑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1.3 学生缺乏技能训练机会,实习环节不能充分利用
现有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仅能作理论讲授,技能训练没有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软硬件不配套。学生的实习形同虚设,有大部分毕业生在实习上没有与专业对口,有的就是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单位章,人根本就不去工作。通过与几届毕业生座谈发现,国家设立实习的初衷很好,如果好好落实,毕业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会积累些许经验,培养应有的职业素养,建立牢固的自信心。但是在实际推行时,绝大多数流于形式,白白浪费了实习这个宝贵的机会。
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是根据所在院校的实际工作和对毕业生的回访总结出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有的大学改设,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陈旧
全国除了少数高职院校是新成立的,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专科学院改设的,必然会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专业技能经验。同时,在我国,职业教育算是新兴行业,缺少理论和实践支持,只能照搬国外经验,与我国国情不能融合。
2.2 师资水平有限,导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专业,尤其在沿海地区方兴未艾,但是这方面的教师队伍较缺乏,都是在校的教师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这些教师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考虑自身教学工作量的因素、教学考核等原因,使得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能否胜任一些课程,所以有些课程即使需要也不设置。再就是没有相应的适合于授课用的教材。教材这个环节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教材陈旧,与现在的社会实际脱节。所以,为了配合教材问题,也不得不拿去一些该设的课程,导致课程设置不伦不类。
2.3 缺乏校企联合和实训室的建设
现在的多数企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主多数都注重效益指标,不会考虑人才储备问题,所以多数企业不愿接纳实习生。学校缺少与企业的沟通,毕业实习没有场所,毕业生就无法体验工作实践。由于资金问题,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实训室建设,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是不被重视。
3 解决对策
鉴于以上原因,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几条建议。
3.1 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毕业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几十年来已经形成固有的体系,其内容也与我国国情相符。但是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却很少了解,只是一些教管人员去理解和执行,这就造成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脱节。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把教师送出去参与专业实践。
同时,要改革毕业实践模式,将原有的论文撰写改为与职业资格相关的实务操作,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特点和教学环节结合学生自身水平和兴趣爱好分成几个专业方向进行实训。
1)报关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报关单证,具备处理各种报关单证能力;熟悉进出口商品税费、进出口商品税则,具备归类商品和完成纳税、计算及交纳报关费用能力;熟悉国报关全流程,具备电子申报能力、完成报关操作程序能力。
2)报检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报检单证,具备处理各种报检单证能力;熟悉进出口商品税则,具备归类商品和计算及交纳报检费用能力;熟悉国报检全流程,具备电子申报能力、完成报检操作程序能力。
3)货代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货运单证知识,具备处理各种国际货运单证能力;熟悉费率表、货运保险知识,并掌握计算运杂费,具备交纳国际货运各项费用能力;熟悉国际货代全流程,具备完成国际货运操作程序能力。
4)国际贸易单证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洽谈手段和方法;能够缮制进出口合同;掌握国际结算的方法和流程;熟悉各种单证的制作和审核的能力。
3.2 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应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书
虽然省高教委这些年陆续进行了一些双师资格的培训,但多数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培训,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另外,各院校对专业教师也没有要求职业资格,从社会上招聘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原来的高专教师,缺少技能培训的经验。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各类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课程的教师应有报关员证书,货运代理课程教师有货代员证书,报检课教师要有报检证,单证课教师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等。通过考证和继续教育,可以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激励教师多从事一些自己本专业的工作,累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革新毕业实践模式的内容,使之与社会和国际接轨。
3.3 加强校企联合,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学校要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利用学校的优势吸引企业家的目光,设法让企业作为本专业的实训基地,让毕业生能够得到专业技能的实践和指导。比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可以与港务局、报关行、货代和船代公司合作,与这些企业联合,免费为他们提供职工专业文化培训,把专业教师派到各单位免费工作等,让这些企业可以接纳本校的毕业生实习,让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另外,可以校办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实训室,利用学生和教师的自身资源创造效益。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可以开办一些类似于报关行、外贸单证制作室这样的校办企业,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社会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收纳一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在校的本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做到真正的实习和训练。
总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要摒弃老专业的缺陷,与本地经济相联系,做好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出新的毕业实践模式,为本地区和沿海城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5):17-18.
[2]开永旺.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20-21.
[3]王智强,罗来仪,金乐闻.新编国际货运代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宗湖.对外贸易综合技能[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6]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