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课件设计
2013-02-01杜英俊李宏敏
杜英俊 李宏敏
1 广西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部 南宁 530003 2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南宁 530023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课件设计
杜英俊1李宏敏2
1 广西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部 南宁 530003 2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南宁 53002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在对这些课件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遵循课件教学性的原则之外,还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来设计安排知识点的排放顺序以及界面的色彩等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指导设计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认知心理学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课件,以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各级教育机构也给予教师多方面的鼓励,支持教师制作课件[1]。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通常包含了多种媒体的有效融合,如:文本与图像;文本、图像与视频;音视频与动画;等等。这些媒体共同作用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课件的有效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而且能够贴近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2 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层次。近年来,这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成果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与过程,因此这些理论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能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进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各种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来自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并转变成神经信息,进行感觉登记。但只有那些被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被模式识别,被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并进行加工,这时候信息能被记住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维持30秒左右;同时,能被存贮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通常在7个以内;此外,过多的新信息会干扰原有信息,“占据”原有信息的位置从而产生“遗忘”。
而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就发生根本的变化。它通过信息编码,采用各种方式把有关信息收集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永久性的信息存贮库。在之后的时间,人们可以对这些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提取。当需要使用某些信息的时候,经过检索提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反应器,比如手和眼,或者再转入短时记忆后通过反应器产生反应,再回到环境中去[2]。因此,合理利用感知觉及记忆理论设计多媒体课件就显得十分必要。
3 知觉理论以及注意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指导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它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如光、声音、味道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根据注意的规律,学习者对同样颜色的文字所能注意的范围一般要比对不同颜色文字的注意范围大一些,对排列成一列的文字要比随机分散的文字的注意数目要多一些,等等[3]。
通过实验教学证明,大篇幅、同版式的单一文字或者图像容易让学生犯困或者走神,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缺乏学习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哪些内容是学习的重难点,导致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严重者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适当把强调或重难点的内容文字设置为不同或醒目颜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缩小注意范围,积极掌握学习的重难点,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合理安排课件内容信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一般背景颜色尽量简单质朴,以纯色为主、花色为辅,而正文信息需要突出并鲜艳,与背景形成对比,这样才适合投影到大屏幕。例如,在语文课堂认识生字词的教学中,在设计课件内容的时候,重点设计内容就可以针对学生需要认识的生字。首先,把该生字的字号设置得比其他内容稍大几号;其次,颜色也可以设置为另一种比较明显的颜色,如其他的字为黑色,则生字可以设置为亮蓝色或者深红色,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外,这样的设计也降低了其他文字内容对学生认知生字的干扰。
同时,在课件界面设计中,教师可以加入适当的动画与图片,使界面简洁清晰,易于理解,并能快速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之间的跳转,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图片信息往往比文字所带来的效果更易被人所接受。
最后,创造良好的交互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同时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时的疲劳感和厌倦感。只有让课件中的内容得到学生的注意,使学习内容由开始的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课件中设计一些按钮,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去学习或探究,当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不仅提高了注意力,通过不同的选择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记忆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指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正是这三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使得信息经过登记、加工、存贮并最终成为知识积累在大脑中[4]。其中具体的有意义的内容要比抽象的无意义的内容易识记。根据长时记忆理论,材料的组织形式应该有利于进行组织加工,即信息应该分门别类排列,将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归整到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记忆,便于大脑进行排列组合与信息检索。如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类总结,将能够与该物质反应的物质进行归类展示,利于学生进行强化记忆与迁移。
此外,对于内容相互之间逻辑关系不紧密或者乏味的学习材料,可以用易于学生接收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编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转化为长时记忆。如在讲解生物学科中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时,单凭文字很难让学生想象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这时可以展示相关图片与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且可以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无论在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复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长时记忆”在大脑中,而短时记忆每个组块的贮存时间平均为0.5秒,长时记忆每个知识组块的时间是8秒左右。因此,对于重点内容应该在设计课件时贯穿于始终,每隔几个地方就要重复或者反复演示几遍,这样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
最后,认知心理学认为遗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受到干扰。因此,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的时候,对此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做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信息的遗忘,还可以深化主题,完善认知结构。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复述还是总结环节,都应把握“度”的问题,重复太多,学习者易产生厌烦情绪;重复过少,则新知识尚未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合理适时地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增强。
5 结语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除了保证知识的正确呈现外,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各种媒体的适时展示与设计,显得十分必要。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构建学习环境,并辅助他们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让学习更加直观化、趣味化。在此,笔者仅从自身的经验分享了基于认知心理学角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做法与原则,由于认知的对象是人,难免存在复杂性,怎么去把握设计课件时的“度”,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认知心理学指导课件设计,需要你我共同探索!
[1]史君坡,刘先锋.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141-143.
[2]岳金星,于楠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效视觉信息加工可视化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9-21.
[3]王济军,张俊霞.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ICAI课件设计的指导[J].教学研究,2005(3):254-257.
[4]袁书卷.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52).
Courseware Design from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Du Yingjun, Li Hongmin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urseware has become a common teaching tool. These courseware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urseware, some rules should be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design to arrange knowledge point of emission color of the order as well as the interface problem, the combine both guide the design in order to produce excellent multimedia courseware.
multimedia; courseware; cognitive psychology
TP37
B
1671-489X(2013)09-0061-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3.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