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2013-02-01周君吴本庆
周君 吴本庆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山东沂源 256111
新课程标准认为,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经验和认知方式,这种差异决定着他们面对同一个认知对象时有不尽相同的看法,而各自的看法必然打上各自的人生烙印。这决定了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有层次、高低之分,就要依靠学生的层次性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给教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主体分层教学理论的融合,已成为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主体分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施分层教学,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层是关键。1)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摸底,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在校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2)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3个不同的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3)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班级上公布,只是教师自己心中有数就行。4)这种分层要动态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而重新分层,以便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面向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查阅学生的档案,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科学合理地完成分层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在取得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后,根据教材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对C层学生,可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A层学生则允许他们超课标、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课标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目标可制定为:C层,结合10的数数,学会数10以内的数,会读、写10以内的数,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B层,感受理解10的组成,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对10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A层,通过学生探究,从10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的组成,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分层
3.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有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才能被吸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各层次的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可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方形四条边的关系,通过对比,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和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底和高的关系、长方形面积中长和宽的关系。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用多讲,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件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同时,通过启发点拨A层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特点,指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篱笆、电动门等,进而带动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更深入理解。
3.2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分层质疑,提高教学效率
质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新课改精神和主体分层理论的要求,一般是提问B层学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时,发挥A层学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简单的问题让C层生回答,让他们有成就感,品赏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逐渐缩小差距。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学生答,不会就坐下;再提问,学生再不会,教师就再讲解。这种方法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忽略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遇到某些难点时,即使教师不厌其烦地讲了很多,仍有不少学生搞不清楚,效率很低。因此,要提高质量,就需要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为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如在处理“青蛙跳井”这一题目时(一口井深10米,一只青蛙从井底往上跳,每一跳跳3米,共几跳能够跳到井口),首先让B层学生思考回答,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是一道有趣的、简单的题目,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跳4次就能跳出来,而且还多跳2米。粗看上去,解答过程有依据,不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在教师的启发下,A层学生开始认识到该题存在的模糊性,给出正确答案。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转不过弯来,此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果等学生看完后,恍然大悟。这就使得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引起内心的冲突与思考,从而唤起思维:还有什么条件没有注意到呢?经过思考。学生认识到:青蛙只能跳3米高,永远不能跳到井口。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既照顾了A层学生的感受,又解决了C层学生认识的局限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练习内容可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编排,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所有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很好完成。一般的教学手段不易实现双向信息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易主动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进行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的双向教学活动,将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例如,教师将要解决的问题打在电子屏幕上,各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最后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不但信息反馈及时,而且通过人机对话,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4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步骤,教师可通过网络,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于C层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对B层的学生,可设计发展性作业,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层的学生,要设计综合性作业,检查他们对新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布置,C层的学生就不会因为做不出来而抄袭,A层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吃不饱”。
5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课外分层辅导
具体地说,对C层的学生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可采用教师点拨提示的方法,促使他们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A层学生,除给予个别点拨外,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精神。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教师和学生课后可进行人机对话,实现分层辅导,这样可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密切师生情感,缩短反馈时间。
总之,分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分层教学,则可以使其目标清晰,实施优化,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