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3-02-01贺艳丽
贺艳丽
邳州市炮车中学 江苏邳州 22130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整堂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特别是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他们易于产生直观感受、形成领悟共识,易于激起情趣,主动构建知识。因而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系列性,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从高度、广度、深度去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1 自主学习的常态性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进行教学,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爱”与“会”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平等参与者的“同伴”角色转换,逐步树立“大语文观”,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少数教育”为“全体教育”,变“重知识的传授”为“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变“重工具性”为“工具与人文并重”,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
1.1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能化低效为高效。因此,笔者认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的前提条件。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质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每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而且要做到堂堂要新,要让学生意想不到,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故事、歌谣、音乐、游戏、幻灯等可随机使用。
例如,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以《三国志》这个电脑游戏为突破口,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三国中感兴趣的人或事(无论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和别人一样,还是差异很大,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热烈的氛围)。然后循着这条线向学生介绍诸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逐渐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到《出师表》的写作背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幼时记趣》一文时,也可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幼时的趣事,初中生童心未泯,说到趣事,他们七嘴八舌,踊跃抢答。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进入课文,看看清代的沈复幼时的趣事是什么。再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就可以直接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
这样新颖的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当然也会使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索取”,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长时间的积累必能提高语文素养。
1.2 合作探究是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做到教学不但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的同时,能够进行很好的探索研究?如何变“少数教育”为“全体教育”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教师要想、要敢、要真正地放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哪怕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盘剥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和反思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基于这样一个落脚点,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如何深切地落实“以学生为本”这一精神?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文章熟悉文本,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来理解文章大概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问题的要做好记录,准备交流。其次,请学生来讲出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并请其余的学生给予解答。大家都有问题的教师再予以引导,这也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前面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来自己学习这篇文章,列出基本的提纲,学生间可以互相讨论、指正。最后,让学生联系结合熟悉及学习过的文章,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思想在其他课文中的体现及它的意义。
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最起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与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平等的关系中也更敢想、更敢说。通过这样的交流,一些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也容易在吸取别人精华的同时来增加自己的一种竞争意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学生进步了,教师也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2 自主学习的拓展性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这句话用在语文的自主学习中也同样让人称道。在拓展实践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例如,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西游记》时,可让学生回家通过各种媒介先去了解《西游记》中各个人物哪怕是一些妖魔鬼怪,也可让学生制作图片展示人物,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制作PPT以及Flash。通过这些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阅读名著产生兴趣,更可以使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
另一方面是课内的交流。只有交流才可以很好地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可以看到学生从自主学习中获得提升的情况。
例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很好地知晓了《西游记》中人物的性格后,那么可以在课堂内和同学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讲讲《西游记》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讲讲自己熟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有情节的氛围中体会人物的性格,还可请学生展示制作的PPT和Flash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于人物的认识应该更全面、更客观。这时教师就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请学生来谈谈如果这样的人来到现实社会中他会怎样?这时学生的答案就较为客观了。如孙悟空这个人物,在《西游记》中应该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也是中国人心目中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英雄。他乐观、聪明、勇敢、除恶务尽,充满了战斗精神,然而他又顽皮,甚至是冲动,做事有时也不太考虑后果。这样的人到现实生活中也许就不再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了。对于这个人物的客观认识,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警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自主学习提升的最好表现,它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习的价值,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说更是懂得了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3 结语
“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师送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如同一把钥匙,他们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收获应该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