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

2013-02-01张荣华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国梦共同富裕

张荣华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历史征程中,逐渐孕育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方面,毛泽东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毛泽东深有影响。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曾发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1]的豪迈之言。当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又将这一社会理想融入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追求之中,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让毛泽东又意识到,只有迅速地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才能繁荣富强,才能避免挨打的命运。因此,实现现代化逐渐成为毛泽东的追求与梦想,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3]。

因此,毛泽东的“中国梦”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和强国富民的“强国梦”。“大同梦”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追寻共同富裕,“强国梦”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在毛泽东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上述梦想。因此,毛泽东的“中国梦”就是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为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

百年的屈辱与探索使毛泽东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迅速地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1953年以前,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化主要理解为工业化,如1953年12月发布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当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单一的工业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早提法。这样,现代化目标就从工业化转向“四个现代化”。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在这里,毛泽东首次将“现代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目标提出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化的内容。

虽然1957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设想却没有改变。到1959年底和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问题,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6]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也使得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明确。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的宏伟目标。

后来,周恩来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1963年1月29日,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8]这个提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但作了文字上的个别改动,即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346。据此,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0]439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但现代化又不仅仅只是工业化。如果农业、科技、国防发展不起来,工业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的目标从工业化发展为“四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走向共同富裕

1953年底,在中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不久,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12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提出,要“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1]

到了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2]10月,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如果“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因此,“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13]

当然,毛泽东深知,不断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前提。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步到社会主义的。为了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借鉴和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设计了一条他心目中的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先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然后通过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所以,毛泽东一再强调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就表现在,新社会生产关系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在实践中就是变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使全体劳动者共同和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私有制下人对人剥削、奴役的基础,从而建立起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毛泽东相信在先进的生产关系下,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定会大大提高,因为人们第一次是为自己劳动。他相信这种公平、先进的生产关系一定会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后来,毛泽东在实践中热衷于建立人民公社,追求整个社会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实现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然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全国人民的致富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如何才能保证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真正为人民所共享呢?按劳分配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致富的手段。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方式,是一种真正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它既能反对平均主义,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致富,而不会在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

虽然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毛泽东不是采取充分利用生产力内部的各要素,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而是通过频繁变革生产关系,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并不能以毛泽东过分关注生产关系而否定毛泽东对生产力的重视,只不过毛泽东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置于社会平等的目标之下。对毛泽东而言,实现社会平等与共同富裕才是终极目标,经济效率应该从属于这个目标,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虽然由于过分强调和重视平等与共富,导致后来在实践中出现了吃“大锅饭”、搞绝对平均主义,但强调公平、反对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做法及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而且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表和战略步骤。

早在1954年6月,毛泽东就说:“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14]1955年3月,毛泽东又讲:“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5]同年10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6]。实现时间又比之前的设想延长了25年。1956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参加中共八大的南共联盟代表团时又说:“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17]一直到1957年3月,毛泽东都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大概要100年的时间。他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用10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好。[18]648毛泽东这个“百年强国”的战略构想,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但是,在后来开展的“大跃进”运动期间,毛泽东由于对国内外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一度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

后来,在思考和吸取“大跃进”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长期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设计。如1961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时说,我们的工作,“做了一点,还不够,要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一个世纪不算长。你们英国的发展用了两三个世纪”[18]1173。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多次强调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19]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在三年过渡阶段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9]301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两步走”的最初构想。后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对“两步走”战略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指四个现代化),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0]439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和战略步骤,但在时间上还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一直到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庄严宣布:“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0]从而使得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明确和具体的战略步骤和时间表。

虽然这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步走”设想目标有些高、时间有些快,但毛泽东为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的可贵探索与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三步走”的设想,实际上是这个设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培育了支撑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毕生的追求与梦想,但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而要凝心聚力,就需要弘扬和培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精神。

(一)弘扬和培育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毛泽东曾多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给延安各界人民的回电《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感慨地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1]后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又说:“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2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多次提到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他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23]240因此,“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23]226。接着,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是艰苦的事业。我们以后对工人、农民、士兵、学生都应该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24]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大力弘扬和推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融入全新的时代内容,先后培育和形成了大庆精神、好八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胡锦涛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二)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大国的包围与封锁,我们应如何生存与发展?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5]毛泽东坚信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6]当然,毛泽东所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并不是要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那样永远也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人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人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27]同时,中国也应“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8]毛泽东还强调指出,学习外国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能机械照搬,“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9]。正是靠着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封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绘制最美的“中国梦”的蓝图。

(三)弘扬和培育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与注重群体利益、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中华民族这一基本精神相一致。毛泽东一贯主张坚持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0]。他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们要时刻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毛泽东倡导的这种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在贯彻集体主义原则时,毛泽东提出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讲集体利益,忽视和否认个人利益,要“统筹兼顾”、“公私兼顾”。这样,毛泽东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应该是建立在肯定人民群众正当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坚持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贯彻,并成为新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与项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在当时外有封锁、包围,内无技术、条件的情况下,集体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都是基于人们吃苦耐劳,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取得的,它们必将持续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激励中国人民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梦想与希望,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把传统中国的“大同”理想融入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追求中,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毛泽东的追求与梦想。为了实现“中国梦”,毛泽东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培育了支撑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其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30.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3]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4]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M]//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7]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13.

[8]周恩来.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M]//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

[9]毛泽东.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的修改[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周恩来.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M]//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19.

[1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13]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4]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1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16]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0.

[17]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18]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9]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1.

[20]周恩来.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M]//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

[21]毛泽东.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

[22]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

[2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6.

[25]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5.

[26]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6.

[27]毛泽东.独立自主地搞建设[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

[28]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2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3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国梦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人民出版社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