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实至名归

2013-02-01莫焕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3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赏析背景

莫焕庆

绍兴县鲁迅中学 浙江绍兴 312000

音乐的艺术性靠声音传递,而声音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学生不介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很难看到与音乐内涵关联的栩栩如生的图像。而对于那些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学生除了无法获得与之相关的图像,还很难了解流淌出来的音符中所倾注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对音乐的热衷尽失,音乐的审美素养也无法提高,音乐课成为可有可无的形式课。但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为音乐课堂教学带去福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富有兴趣地走进音乐殿堂提供了可靠路径。

1 音乐创作背景情境式介绍的实现

音乐类似一个胚芽,它并不是凭空从音乐家的心底孕育而出的,它能够被创作出来,需要一颗种子和一个成长的契机。这颗种子便是音乐家自身的音乐才能,但仅有才能并不能使其创作出富有饱满感情的音乐,还需有一个契机——音乐产生的背景。背景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是音乐情感迸发的源头。从背景中可以按图索骥,发现隐匿在音乐深处最深刻的价值。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不能忽视对音乐创造背景的介绍。而在背景的介绍方法上,教师也要去陈择优,尽可能地将创作背景的“彼时”情境再现,让学生在“此时”如临彼时之境,听出音乐之中的真意,诱发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想。在这一环节上,多媒体影像再现的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将创作背景以图像、音频的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更透彻地赏析音乐埋下情感的伏笔。另外,也是对音乐本身价值属性的深刻挖掘。

以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图像兼文字将作曲家介绍给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将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影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此时正值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残酷、血腥的统治时期,社会被阴霾笼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悲剧性的场面、氛围贯穿于多媒体影像的始终,让学生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人民的疾苦,对音乐彷徨、苦闷、悲观的感情基调有了深刻的理解。

2 音乐“意”与“境”的实至名归

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和艺术与人类现实世界的关系相同。艺术以现实世界作为模板,又经过择选、裁除、变形而形成,音乐也是如此。它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来抒写人生社会和自我,所以深镌其本质,能窥探到带有自我色彩的“意”以及冠以人类之“意”的“境”。但由于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很难单纯地从音乐中联想到创作者想要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这就使得学生与创作者之间始终存在一层无法破除的隔膜。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破除这层隔膜,将潜藏在音乐当中的“意”和“境”凸显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由感官到心灵的感触和赏析呢?在这一点上,多媒体的影像优势回答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与音乐感情基调相符、作者想要描绘出的场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又会很容易地通过对画面人物及场景的赏析,提炼出音乐的情感价值。

以《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为例,这部作品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尝试与西洋管弦乐队相融合,表现社会主义现实。这部作品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这一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将她们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部作品所钩织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吴应炬作曲的动画电影《草原小姐妹》,以及这部电影的主题歌曲,学生由此切实地感受到该琵琶协奏曲的“意”和“境”。

3 音乐内容“由此及彼”延展性的实现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具有网络的结构,其网络式的结构意味着它们的彼此关联性。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个知识点牵扯出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也总会由此及彼,由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实现音乐课堂内容“由此及彼”的延展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在这一环节中,多媒体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本身来看,它的音频、影像优势可以很自然地切入下一个知识点,使得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形成逻辑上的断层。

还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之后,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围绕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让学生欣赏他的其他音乐作品,如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及舞剧《天鹅湖》,在故事与舞蹈、音乐与场景交叉的表现中,学生享受了一次音乐盛宴,同时又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有了整体的认识。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能将潜藏在音乐表层及深层的美感更多地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音乐鉴赏教学带去福音。

[1]黄小琴.浅析音乐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吉林教育,2010(1):28.

[2]陆波.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J].中小学电教,2011(2):105.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赏析背景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早梅(节选)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