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视域下的城市文化解读*

2013-02-01刘华龙郑国民

中州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念建筑文化

刘华龙 郑国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可喜现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雷同化趋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已认识到“文化化”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城市化这一概念指明了城市各方面的建设由传统及次传统趋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及目标,但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其“文化化”也必须凸现出来,否则,所谓城市化也就没有了根基。文化学者钱穆曾这样说过:“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以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②这一论断从历时性的角度指出了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所在。显然,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理念、性格和气质所表现的城市生命力所在。

一、城市文化的唯物史观释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属于城市文化深层次的物质性基缘。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对此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笔者仅是以此来框括本文;其二,所谓“具体与直接的显现”是指物质和精神两个范畴,这种显现是具象而非意象。

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至少包括意识形态的因素(理论)和社会心理的因素(民俗)。但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显现归纳为城市文化的内涵或动态文化,那么这种显现在根本上就构成了城市的理念。

城市理念是城市文化最本质的反映,这一点并不抽象,所谓反映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直接外化为城市管理的职能组织和领导作为、城市整体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成果、市民的文化倾向和人文素质,甚至外化为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城市理念的形成也受城市社会心理的影响,有着对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的继承。但同时,随着城市理念的形成,其也制约着城市传统中的糟粕并创造着新的文化元素。当然,这与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有关。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曾这样表述:“城市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剧场。这说明,无论是剧场的设计还是社会行为的演绎,均离不开城市理念的导引。”②如果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那么城市理念就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但表现出的却是具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城市理念不仅充溢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也活跃着新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前者在于传承,后者则在于创造。而就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在延续着城市的人文传统,而新生文化生态无疑在大张旗鼓地呼唤商业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理念中包括了传统与维新两种价值观,看似互不相融,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讲,也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味,新陈代谢是其规律。更何况,在当今城市及城市文化的评估体系中,商业文化作为重要机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单边推崇经济效益产出而不顾文化生态的平衡,必定会使商业文化形而上学甚至异化,如此将严重破坏城市原生态的文化价值。另外,城市理念必须剔除小生产意识的价值观。从动态文化的角度讲,城市理念中的小生产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反动,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起导引作用时的“短期行为”及“短期效益”,而忽略了城市永恒价值的传承和创造。

城市理念直接铸造着城市性格。城市性格即城市市民思维及其生活方式的人文特点,也就是说,城市性格蕴涵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反映的当然是城市文化及其理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改造中,城市性格无疑已成为城市异质的典型区别,譬如北京之厚重的国都气质,上海之艺术的小资情调,温州之经济的商贾色彩和天津之实用的平民情结等。我们一般把成都看成是休闲的城市,把深圳看成匆忙的城市等,实际上就是在述说着城市异质的性格特征。

城市文化的物质范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我们也可以把城市文化的这种物质显现看作是城市文化的外延,或称静态文化。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任何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史,在不同时期所营造并留存下来的标志性建筑及特色建筑,就凝固为历史,也即人们所认为的“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或许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看成是诗歌、音乐或纪念碑,但我们从中所解读到的,仍然是特定城市的特定文化,所以说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静态凝固或历史积淀并不为过。如近代历史上的北京,其方方正正的庄严建筑表现了大一统的皇家封建文化,上海唯美的欧式建筑表现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洋径浜”文化,而天津沿海河遍地广施的民居则表现了市井的平民文化等。另外,城市规划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倾向,如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以国会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以象征民主;而伦敦的城市规划则是以代表神权的西敏寺、代表王权的白金汉宫和代表民权的国会大厦等三处为中心延伸而成,以此表示伦敦乃至英国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建筑的魂魄,因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一定伴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传播、积淀及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而这些肯定会在城市的建筑中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构成了特定城市表现在外的文化特色。而这种由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是其地域文化与其实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为城市的静态文化现象。这说明,文化是塑造城市建筑特色的主要依据,著名建筑学家阿尔居曾说,城市建筑的“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是文化的积淀,甚至是民族的凝结”。在此还应指出,城市文化不仅以静态形式积淀于城市建筑之中,同时城市建筑反过来还会对城市市民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理念的铸造乃至城市性格和情操的陶冶并培育着城市的亲和力、创造力及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竞争愈趋激烈的时代,一个有着反映特色文化的建筑的城市,至少会在旅游业中显示出其文化旅游的价值和竞争力,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和江南的周庄古镇群。也许当今旅游业正悄然形成由自然旅游向文化旅游转移的特点,正是搭了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性格及其所蕴涵的城市文化这趟车。

二、城市文化的历时性延续与共时性创新

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申和弘扬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这两个主题。所谓延续证明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而所谓创新意味着城市文化在当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不可否认,由于经济、传媒及消费的日趋发达和社会化,致使城市正在走向雷同,如雷同的城市文化传播形式、雷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雷同的城市商业环境等。这正如人们所说,走在天津的滨江道就等同于走在北京的王府井,那种热火朝天的商业表象掩盖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但也正是由于此,才在客观上迫使特定城市不得不去挖掘自己原生的文化生态,并加以保护,这包括整理和传播其已被埋没了的动态文化现象以及修复和重建被遗忘了的静态文化形态。同时,城市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中,在主观上也不得不去观照并重视新生文化生态并对此加以吸收和创造,这其中包括了城市理念形态的更新和城市建筑状态的创新。

一般来说,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并积累着物质财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城市同样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创造、积累并延续着人文财富。任何城市都有着其文化特色,积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的生命力,不仅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在我国兴起的城市建设中,其走向正在趋同,同样的商务高楼,同样的世纪大道,同样的中心广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CBD开发与建设,致使城市正在悄然形成“城市空心化”。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空间生活模式被打破,原生的文化生态也势必会受到冲击。文化传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联结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具生命状态的现象,那么,城市文脉就是遗传密码,其始终贯穿于新与旧的交替之间。正如鲁迅在评价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又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联系。”③其实,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城市因雷同的建筑而趋同已成为事实的话,那么,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为标志的城市文化的传承,才能展现出特定城市的特有魅力。特别指出的是,在如今大兴土木的中国城市改造中,必须重新评估老城区的文化价值,或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老城中极具文化价值的静态文化形态加以重点保护,已成为城市文化及其传统得以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之一。”④这不仅涉及其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记忆”,因为城市中某些原生态的文化因素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记忆”在静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在这种“记忆”中,城市文化中被积淀的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从而使得城市在变,而特色依然。

当然,城市文化是随其历史而演进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文化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生活在变化,文化当然也更新。随着城市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方式的丰富,文化本身也必然会衍生新的因素,所谓先进文化也就在其中了。谈到先进文化当然离不开创造,也即城市文化需要延续,更需要创新。不过,城市文化的创新应以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为基点,并以开拓城市未来发展为原则,目的是使城市具有永恒的价值。也许当今城市的文化创新是受了经济动力的驱使,反过来看,城市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对此,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早有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⑤不可否认,当文化与经济联结在一起时,文化也就有了浓厚的商业消费色彩,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当然也就包含商业因素。从主观上说,我国的一些中心大城市能否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文化已然构成重要指标;而从客观上看,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扩张力同样也离不开商业文化的创造与弘扬。以深圳为例,在倪鹏飞所著《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中,其调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整体竞争力位列亚洲前三,而其文化竞争力也名居前列。”⑥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无疑是源于其极具现代经济文明色彩的商业文化元素与氛围。

还应指出,城市文化的创新同样也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这绝不是说大厦越高越能说明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而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以及是否承载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又在延续中创造新生文化生态元素。

三、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魅力的依托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城市唯美的建筑和精致的景观,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因为,城市是形象了的文化。

从逻辑上看,谈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就势必会涉及城市的竞争力,这是指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资本,当然,资本是一个经济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城市魅力实际所显示的是城市文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产出就形成了城市的竞争力。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其文化资本价值并不是唯一因素,其中还包括教育、人才、环境等其他资本价值因素,但是文化资本价值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当代乃至未来城市的竞争,在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而在本质上确实是文化的竞争。

那么,如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当然是增强城市的魅力,而城市魅力的增强就在于城市文化价值的突出显现,尤其是在城市趋同的今天,这一点已成为必须。一个城市在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归根结底就要看其文化无论在动态上还是静态上,是否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风格与文化理念。

在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城市改造中,更多的是注重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确实是旧貌换了新颜,但又有多少包含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呢?其实用性与短期性由此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失误,但其深层根源却是城市理念在导引上的失落。

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是在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基础上而形成的,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城市的软环境,所谓城市的魅力及其吸引力就是从此而产生的。托夫勒就曾这样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向哪里转移。”⑦这说明,无论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城市魅力已然成为输赢的关键筹码,而城市魅力所展现的其实就是城市文化。

注释

①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131页。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7页。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④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⑤[美]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4页。⑥倪鹏飞:《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⑦[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猜你喜欢

理念建筑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