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化及其管理属性与文化属性
2013-02-01刘潇潇陈省平
刘潇潇,陈省平,满 意,夏 丹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要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件[1]。一百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至今为止仍未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为例,试述学院文化及其管理属性与文化属性,并初探“中山医精神”,以期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学院文化的内涵
“学院文化”源自于“大学文化”。“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制度文化(组织架构及其规则)和环境文化(物理空间、设备、设施);而“大学精神”则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大学之魂[2]。“学院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学院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一个学院在一系列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精神风貌、行为模式和管理特点等[3]。
学院文化在日常情况下是“民间”自然形成的,要靠学者们个人与团队通过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方式加以维护。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院文化建设却非常需要管理者的积极介入,运用必要的制度约束、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来促进学院文化的健康发展,解决学院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进一步解放思想及与此相关的发展胆略问题?如何统筹学院发展过程中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问题?如何兼顾贵重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与PI制解放生产力实施?如何兼顾科研领域中的PI组与教学领域的课程组或教研室建设?如何看待学术人才体量与结构问题?如何实现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合力?如何防止学科之间或学科内部之间的“内斗”?如何认识新学术团队形成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压力?如何协调新学术格局与现行管理体制?如何看待学科方向的整合与凝炼?需要通过健康、和谐的学院文化自然而然地“化解”这些问题,也需要管理人员的慎重对待和巧妙运作。
人总是生活和成长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文化传统在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取向中,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起着制约作用。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可能是一种助力,也可能是一种阻力。健康、和谐的学院文化可以创造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学术自由,培育创新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建设学术规范,造就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培育学术团队,有利于学术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学院长远发展。
二、学院文化的管理属性:人本性管理与人文性管理
学院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建设和培养逐渐形成的。学院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文化养成。因此,学院文化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内容、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学院组织系统的人的主动性和自觉行为为目的,从而实现学院建设和发展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4]。
(一)人本性管理。
构成学院文化的因素都有着共同的基础,这一共同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目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学生、行政人员等成员都是有感情的,学院建设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融的过程。这是由学院文化特点的实质所决定的,是学院文化体系区别于其他管理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
中山医学院以教师、学生的利益出发,采取服务型治理模式,刚柔并济推行各项政策与改革措施。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在推进世界一流医学院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大力推进人才战略,近五年共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5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30多人。为了能够让学术大师们真正“扎根”学院,并形成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和新一轮学术竞争软实力,我们不断优化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国内外进修培训,全面加强行政服务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以期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学术服务团队。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行“研究组负责制(PI制)”,教授获得独立的科研空间,自主确定研究方向,自行选1定研究组成员,对研究组的学术活动全权管理、全权负责,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教授的科研团队,帮助和培养青年学者更快更好的发展。学院致力于改善教师的科研及办公条件,构建并逐步配置完善基于共享的教学科研公共支撑平台,为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公共实验室、大型贵重仪器、专用实验设施等服务。在新启用的科技综合楼每个楼层配置开放使用的茶水间、会议室、备课室、活动室,并集中在大楼顶层建设咖啡室、舞蹈室、棋牌室等辅助区域供教师们和研究生们娱乐、放松或休息。以学生为本,开放PI实验室,鼓励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培养基础技能,推行“全程导师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导师辅导基础阶段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与教授之间最直接有效的沟通。
(二)人文性管理。
学院文化建设追求的最终管理目标不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强调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注重人文目标的实现。学院的发展目的(人文性)、人(文化的人)、技术手段(文化)三要素在作为管理手段的文化形式的共同基础上应得到高度统一[5]。为了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中山医学院各项决策始终坚持以“发展”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各项管理工作均以“为教学、学生和学术服务”为宗旨,积极倡导人心向“学”。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尽心尽职,以确保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个人和学院的协同发展。
中山医学院以科技综合楼建成使用为契机,全面规范标识系统、打造文化走廊、建设新版学院网站,以此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组织策划仪式感强烈的各类活动,向师生宣扬学院的育人、治学和治院理念,传播有利于学院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并不断促进形成对学院文化的认同感。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内容涵盖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实验技术沙龙、教学工作研讨、实验工作研讨、校友活动等,每届均吸引了学院内外上千名师生积极参与,学术氛围浓厚,作为象征意义明显的文化符号,充分展示了全院师生合力共铸“学术共同体”的努力和决心。开学典礼暨新生入学教育是我院的传统教育仪式,内容包含医学院院长带领宣读“医学生誓言”并介绍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使医学生的神圣使命一开始就在新生心中扎根。组织毕业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由校长亲自为每一位毕业生授予学位,无不体现出学校“善待学生”的文化传统。学院悉心打造人文精品活动,如“粤港澳医学生夏令营”、依托医学标本馆开展的“志愿捐献遗体”系列宣传活动、已固化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向无语良师的感恩仪式”、与英国医学生赴乡村联合义教的“北塘计划”等,培养了医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文情怀和博爱精神。
三、学院文化的文化属性: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学院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形态,具有文化的共性及文化的相应特征。新时期的大学,不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还要秉承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的宗旨。学院作为高校教育和科研的主要阵地和支撑,必然承担着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6]。
(一)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学院文化的文化功能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并促进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一般要通过文化的折射,文化成为教育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中介。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承中原统绪,注百粤宗风”,经数代“中山医人”共同努力,积淀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沛的“中山医精神”,该精神随时代变迁有序传承、枝脉繁衍、生生不息。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亲笔提写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临病行医之道深深契合,成为了“中山医精神”的文化渊源;戴季陶先生为中大医学院提写的“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既阐明医学基本目标与行为准则,也透射出对个体健康、群体健康与社会健康的密切关注与迫切期待,从而构成“中山医精神”的文化精髓。六十年代,中山医学院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仍坚持“教学为主”思想,柯麟院长等以“三基三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为原则,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坚实、临床过硬、发展后劲强的医学人才。“三基三严”延续至今,成为中山医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与育人方略,铸成“中山医精神”的文化基石。
(二)文化创新。
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改造与创造者。高校既负有保持、传递文化,也负有改造与创新文化的任务。文化传统在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变自身。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文化传统,总要逐渐被扬弃、更新。而文化传统的改造与创新,往往只是就发端于高校的学院文化之中。文化创造是高校特殊的文化功能。由于高校教师学术视野较为开阔,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来自西面八方,求新好奇,反应敏捷,校园经常成为异质文化碰撞的中心。恰是异质文化的交流、冲突、重组、融合,给予高等教育以创造新的学院文化的机遇。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山医学院传承“三基三严”优良传统,倡导实施了“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并形成了系统理论与方法。目前“一心博爱、两任同肩”育人理念已逐步成为学院师生共同的价值理想与职业追求,着力培养拥有“博爱之心”并肩负“诊治疾患、征服疾病”两大使命的医学人才,成为新时期“中山医精神”的核心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因知而治”治学理念进一步推动学院形成踏实沉稳并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学术风气。在治院理念方面,中山医学院已形成“崇尚学术、和融发展”的核心思想:“崇尚学术”是指提倡学术精神,形成追求学术、潜心学术的文化氛围,不仅在科学研究上要秉持学术精神,在对待教学、行政等其他工作时,更应如同对待科学问题,持有科学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和融发展”是指学院工作要以发展为要诣,创造和谐有序、包容兼蓄的内部环境,谋求个人与学院共同发展。
四、结 语
每一所大学(学院)都有着她特有的气质和风度。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实践为例,我们在不断做些有利于学院文化建设的尝试。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中叶的院校调整和本世纪初的大学合并,几经分合,中山医学院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坚定医学教育发展必定的方向和目标,畅享在综合性大学以科学研究为评价标准的体系,建立和营造以潜心学术为生存方式的环境氛围,打造正气向上、有实力、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继承中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学院文化。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8.
[2]李延保.沟通—大学管理中的文化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53.
[3]高平平.论高校的学院文化建设[J].同济大学学报,2001,8(4):96.
[4]吴 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2.
[5]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8.
[6]陈文俊,李晓敏.大学文化之学院文化建设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