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三维立体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3-02-01宋汉君吕少春张鹏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人文

宋汉君,吕少春,张鹏霞,鲁 彦,韩 曦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分析比较和深入思考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国外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最早,也最为广泛[3]。美国有32所称为“革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医学院校因改革而著名[4]。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和谢尔勃鲁克大学、荷兰的林堡大学、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大学相继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模式。英国的格拉斯大学、圣齐治医学院等也已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国医学教育界都对本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改革力度,并且这种改革仍在继续,这为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二)国内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国内医学院校结合国外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中国医科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了“2+4+X”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医学院提出了“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述模式为其他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5]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因此而翻开新的一页。

(一)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落伍。

纵观国内医学院校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不少在坚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变通性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人文素质明显缺陷等状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有限。

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从最初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到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变化较大。但因局限于体制上的框架,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管理体制和以计划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挑战。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医学教育国际化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扩大等方面。临床医学专业重在知识积累,重视创新实践的特点必然要求医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素质。而内部挑战主要来自于医学教育质量认证和医学教育质量观两个方面。为迎接国际医学教育质量认证,医学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招生数量的增加,而是要在教育质量内涵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构建“三维立体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及临床医学专业特点[6],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三维立体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三维立体式”,即第一知识维,以知识学习为主;第二能力维,以能力培养为主;第三素质维,以素质提高为主。知识要宽度,能力要深度,素质要高度。简单地说,就是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立体结构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维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按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三维立体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第一课堂(必修课程)侧重知识传授,第二课堂(PBL教学)侧重能力培养,第三课堂(临床实践)侧重素质提高相结合。

(二)总目标和培养方案。

重新确定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培养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个课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即第一课堂知识维度,第二课堂能力维度,第三课堂素质维度,通过课程整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提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参考目录。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PBL教学方式,自生成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库,在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中开展实验设计、临床实习和定期汇报演出,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进与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沟通。突破我国传统教育体制、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质性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医学人文环境建设,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融合到医学教育中,增加医患沟通和爱伤意识课程内容。充分汲取学校60余年医学教育的文化积淀,以弘扬“大医”精神为主线,以塑造职业道德为目标,通过开设系列人文学科课程和讲座,认定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的创新教育学分,形成既强调实践能力训练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目标不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于注重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并进,相辅相成。“三维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培养目标,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贯穿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始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兼备的“卓越医生”。

[1]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J].医学教育,2001(6):4-11.

[2]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6-7.

[3]陈 姝,娄世锋.对“以学生为本”的美国医学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326.

[4]Collins J.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Radiology,2006,240(3):639-647.

[5]新华网.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12-1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13/c_122413234.htm.

[6]朱雪波.医学目标的进步与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48-50.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人文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