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理论”下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13-02-01郝徐杰周庆环
关 婷,郝徐杰,周庆环,陈 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方式缺乏实践性和时效性等问题。如何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性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医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过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院环境是最直接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医院志愿服务通过服务的形式为医学生学习实践和能力成长搭建了平台。如何将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进行整合,服务学习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医学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医学生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素质教育课程。医学学科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种属性,是两大科学门类相结合的科学[1]。目前建立在生物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教育往往更加重视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教育往往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史、哲、艺的教学,医学教育中素质教育课程被严重忽视,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2.素质教育培养以课堂教授为主,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医学生素质培养方式仍以课堂教授为主,强调系统完整,很少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余地。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如巴西著名教育学家Paulo Freire所言,是一种“储存式的教育”,一种从上而下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缺乏双向的对话[2]。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进入临床诊断疾病时,不能把患者放在一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之中去分析,治疗方法简单,就事论事[3]。
二、服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服务学习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1964年田纳西州的橡树岭联合大学的社区服务方案[4]。其经常被引用的定义是1990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所下的定义,包括四个要点:一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借助于服务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由学校与社区一起合作组织,并能够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二是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或提供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三是服务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四是服务学习将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扩展至社区,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他人关心的情感。
三、服务学习理论对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指导
在服务学习理论指导下,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的整合,不仅是学校与医院协同合作,更重要是通过志愿服务形式保证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合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服务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服务者作决定”。因此设计服务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并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服务学习的全过程。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实施行动、反思评价的环节中落实自主管理,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促使学生成为服务学习的主体。
2.学校与医院协同合作。服务学习中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一起分享责任和权力,一起努力和共享成果[4]。被服务的医院和提供服务的学校、学生是一种协同合作、平等的关系,双方需要共同设定服务目标,并决定服务进行的方式以满足双方共同的需求与期待。在实施过程中,医院除了关心患者的需求外,也应该提供给医学生充分的训练,协助学生了解患者,并给予学生服务的知识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成长;学校也要与医院一起规划学习目标,督导服务,让医学生通过服务教育成长。
3.设计多样化医院志愿服务内容及学习情境。Chickering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服务学习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有力的教育课程,因为服务学习是创造主动学习的重要机会,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形态,提供学生不同学习与发展情境[4]。因此,医学生在参与服务前,医院和学校双方应共同设计多样化医院志愿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多种参与角色,让医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背景、经验不同的人,在服务中挑战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学习并尊重别人的不同而带来观念的转变。
4.转变教师角色,提供师资培训。服务学习方案执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推展的具有广度和深度,师资培训工作不可忽视。现阶段医学院校推展服务学习的最普遍困难在于一般教师缺乏对服务学习的认识与意愿。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从负责人到执行教师应接受一系列的专业训练,具备服务学习的理念以及服务学习课程设计、执行流程、带领反思、定向训练和评价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5.重视反思,引导学生。反思与互惠是服务学习的两个中心要素[4]。反思是连接服务与学习的关键,没有反思,服务只是服务。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学校要重视服务前、中、后的结构性反思,并通过反思,引导学生由服务的探索阶段,走向澄清、理解阶段。通过反思,医学生可以总结自己在参与服务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服务的医院、患者及社会产生新的认识和领悟。
四、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效果评价
自200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并已形成以医学生为参与主体,覆盖门急诊、病房和社区等十七项医院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5]。教师提供的是高结构化的教师指导,学生大部分扮演被动学习者的角色。而在医院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头脑风暴。通过角色扮演的情景,请医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实地服务情景,并设计不同话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志愿者分享经验,从而启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化为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2.提供真实的教育场所,逐步完成医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医院志愿服务为医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所和不同的学习情境。在医院志愿服务环境中,医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服务与自己背景、经验完全不同的患者群体,在服务过程中学会了学习、了解并尊重别人的感受而带来观念的转变与自我的成长,逐步完成医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正如很多医学生在服务结束之后表示:“由于切实深入到患者当中,感受到患者的困难和看病的不容易,对患者能更加理解,所以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就能更加自觉自愿地去为患者考虑,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杨定海,程 纯.浅谈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医学教育,2005,4(2):8-10.
[2]Freire,Paulo.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uk:Continnum,1972.
[3]颜桂花,张多来.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4):254-256.
[4]徐 明,杨昌裕,刘杏元,等.从服务中学习—跨领域服务学习理论与实务[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李玉林,孙志伟,丁红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