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毒热”病因中医证治文献研究※
2013-01-31肖景东周学文
肖景东 周学文
胃溃疡“毒热”病因中医证治文献研究※
肖景东 周学文
胃溃疡是一种具有多种发病原因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周学文教授通过对胃溃疡病因病机的长期研究,总结出胃溃疡的“毒热”病因理论,认为“毒热”病因是中医胃溃疡形成的主要病因。周学文教授“以痈论治”胃溃疡,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通过古医籍中相关文献,探寻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指导意义。
胃溃疡;毒热;病因;文献研究
胃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中医属“于胃脘痛”、“呕吐”、“痞满”等疾病范畴,中医各家对胃溃疡辨证论治有较好疗效。
1 中医对胃溃疡病名、病因病机的一般认识
中医对胃溃疡有多种疾病命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根据胃溃疡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命名为胃疡[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实用中医内科学》[3]等著作没有将胃溃疡单独列为一个疾病,分别在胃(脘)痛、便血、呕吐、痞满等疾病中论述。
1.1 临床表现典型的胃溃疡多呈烧灼样疼痛,或上腹部压榨性疼痛。病变部位在胃镜下表现为溃疡面呈卵圆形或圆形,溃疡边缘常有增厚和充血水肿,溃疡底部覆盖灰黄色或灰白色的渗出物,周围黏膜可见有充血、水肿等表现。通过显微镜观察,与溃疡病灶相邻的胃壁常伴有水肿、充血等表现,呈现出急性炎症反应,黏膜下肌层表现为增厚,与中医外科痈证“红、肿、热、痛、急性化脓性炎症”的临床症候相类似。
1.2 中医病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嗜食肥甘酒食之品,导致湿热内蕴;或者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而导致寒积胃中;或外邪入内,或失治误治而导致邪热内陷,结聚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气机郁滞,日久血行失畅,瘀阻胃络而成溃疡。
1.3 病机特点中医对胃溃疡的发病机理有多种阐释,一般认为胃溃疡的病变以气虚阴郁为主,正虚邪恋为特点。胃溃疡病机多属气、湿、毒、瘀、痰、虚六种,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胃络失于濡养,导致胃络瘀阻。胃溃疡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脾胃气虚(阳虚)、脾胃阴虚为本病之本,气滞、湿热、热毒、痰瘀、血瘀为标实。
2 胃溃疡以痈论治
2.1 “胃痈”病名的确立胃痈在古时多称为胃脘痈。《素问•病能篇》书中记载:“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是现存最早的记载胃脘痈一词。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将胃脘痈独立成为一病,在书中对其病名、病因、病机及诊治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清代医学著作《医宗金鉴》也对胃痈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论述。《医宗金鉴》记载:“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惟在根浅深之别耳”。虽然古代文献提出“胃脘痈”的病名,但是对“胃脘痈”的表述与现代医学胃溃疡及糜烂性胃炎表述并不完全相同。
2.2 以痈论治胃溃疡的病因病机特点中医认为情致过极、肝气犯胃、外邪伤中或药邪损伤等多种病因均可诱发胃溃疡。病变发展可由气到血、由实转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寒热互化。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毒热”为标。胃溃疡久病入络,导致气血瘀滞,病久热盛毒腐成痈。胃溃疡以气血壅遏为起始,病邪从阳化热,热盛肉腐为演变,气血耗伤,脾胃虚弱为终。
胃溃疡病位在胃,其经多气、多血,属阳。饮食、情志可导致气机郁滞,郁滞日久从阳化火生热,《内经•灵枢•痈疽篇》曰:“大热不止,热盛肉腐,肉腐则为脓”。胃溃疡后期因脾胃受伤、或瘀血阻滞、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新血不生,以及气血化腐耗伤正气,脾胃虚弱症候明显[4]。
3 毒热病因的病机特点
3.1 外感六淫邪气过甚化毒《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提出“毒”是一种剧烈的致病因素。《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六淫邪气过甚会产生“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等致病因素。
3.2 疫疠之毒疫疠是一种剧烈的致病因素,《素问遗篇•刺法论篇》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指出疫疠具有“皆相染易”的特点。
3.3 饮食不节生毒饮食不节、食量过度或饮酒劳伤致使邪气蓄积胃中,郁久成“毒”。明代医家周文采编著《医方选要•诸血门》记载:“盖便血乃脏腑积滞,湿热之毒而成也。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博热毒之物,或风邪入胃,或七情六淫所伤,使血气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
3.4 食毒药毒虫毒与化学之毒某些食物或药物由于机体反应性不同和食物、药物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的状态下可发展演变成“毒”。如腌渍、烟熏、腐败变质的食物和许多化学类药物等。清代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指出:“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此外烟、酒、面等在某些条件下可转化成“烟毒”、“酒毒”、“面毒”。《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记载:“凡酒性有毒,人若饮之,有不能消,便令人烦毒闷乱”。清代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色应病类•伤寒舌苔辨证篇二》记载:“世俗庸愚,往往受寒,不服汤药,用姜、葱、酒发汗,汗未当而酒毒藏于心包,多有此证。酒性不能外行发散,成为酒毒”。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成毒化热,蕴于胞中,致小儿胎赤。
4 毒热证的治疗
周学文教授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拟定“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之法治疗胃溃疡,将中医外科治疗中的“消”、“托”、“补”三法引入本病治疗。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腹内痈论》曾论述:“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
周学文教授在治疗中应用“消”、“托”、“补”三法。“消”法是使初起痈肿消散,不使邪毒结聚而成脓,适用于溃疡初期,“消”法是一切痈肿初起治疗的总原则。“托”法是指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方药扶益正气,托毒而外出,以避免邪毒内陷。适用于溃疡中期,即“成脓期”。“补”法是指用补益的药物,恢复肌体正气,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治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溃疡后期毒势已去,血气亏虚,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愈[5]。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内痈的治疗,就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进行治疗。周学文教授在治疗中辨证论治,若正虚毒结,溃疡久溃不敛,治疗中注意扶助正气,使气血充实,使溃疡收敛生肌而复原。周学文教授在治疗中提出解毒消痈、调营和血、托疮生肌、扶正固本的治疗方案,其中以解毒调营为首要,采用四妙勇安汤、银花解毒汤等方药加减,同时配合扶正生肌等治法,取得良好疗效。
[1]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宣讲资料[J].中医诊断学杂志专集,1997,3(3):3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85:199-221.
[4] 李曦明,陈文娜.中医药“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浅析[J].光明中医,2006,2l(11):ll-12.
[5] 肖景东,周学文.创新“毒热”理论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166-1168.
R242
A
1673-5846(2013)07-0280-02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消化性溃疡中医“毒热”病因演变规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7批二等资助项目(编号:201004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