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耕不辍的研究型化学教师
2013-01-31李德前
李德前
研究型教师一般指的是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无不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因为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的教学心得和研究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表达形式和交流平台,而且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研究。
近10年来,笔者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依托,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勤于撰写专业论文,并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化学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及其实验的文章近百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谈谈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经验,以期对青年教师抛砖引玉。
一、开展教学研究,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文本
一般来说,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教学和教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发现论文选题、激发写作灵感、筛选创作素材,这样谋篇布局也就变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撰写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一篇教学设计要想发表,必须充分体现简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绝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上使用,要结合同行的评价和学生的反馈等进行修改。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案,投稿后发表的可能性就较大。
例如,笔者备《复习“物质的分类”》这节市级公开课时,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多了要分班,知识多了要分科,生物多了要分种,物质多了要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分类”(虽是寥寥数语,却点明了主题)。“随堂演练”这个主要环节是这样安排的:通过播放《爱拼才会赢》歌曲,过渡到随堂演练(采用抢答的形式);视频播放结束后,课件上出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三句经典歌词;歌词中的15个字分别链接了一道中考模拟题,抢答到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字,就打开了一道题目。这段视频承上启下、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教育学生。
依据上述预设,这节复习课上出了精彩、显出了新意、获得了实效,完全避免了简单重复、“热剩饭”、枯燥做题等弊端。课后,笔者根据反馈意见将教学设计进一步润色,投稿后不仅发表了,还被《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近年来,笔者承担的公开课和考评课有十多次,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或说课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投稿,大多公开发表了。
2.改进化学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创新实验的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移植法、组合法、替换法等),从而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例如,沪教版“化学变化的现象”实验,就是利用“煤油燃烧”“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这三个小实验来说明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是,“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污染较重;硝酸银试剂价格高、碘化钾试剂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而且上述实验没有体现化学变化放出气体。于是,笔者利用缺点列举法和替换法改进了该实验:用发光、变色、冒烟、放热的“镁带燃烧”实验代替“煤油燃烧”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混合”这两个实验;用既产生红褐色沉淀、又放出气体的“硫酸铁与小苏打反应”实验代替“碘化钾与硝酸银反应”实验。
另外,笔者还用缺点列举法改进了“二氧化碳灭火”实验,用希望点列举法设计了“氨分子扩散”实验,用移植法研制了“检验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装置”,用组合法设计出“气体爆炸实验仪”,用替换法设计出“排石灰水收集尾气”等,这些实验创新方案都先后发表。
至今笔者已发表实验创新类论文近30篇,由这些成果汇总的“初中化学实验装置创新研究”,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3.撰写科普作品,提升化学素养
撰写科普文章,可以提高学科素养,充实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情境;把科普故事用在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至今笔者已发表科普文章近40篇,这些文章主要来自于备课时收集的教学资料。
例如,笔者备《常见的盐》这节省评优课时,收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整合、加工后,写出了3篇科普文章并先后发表。其中《我国的食盐资源》和《漫话食盐的用途》这两篇知识短文,内容浅显,适合中学生阅读,就投给了教辅类刊物;《绿色农药波尔多液》一文,介绍了波尔多液的来历、杀菌机理、配制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写作角度新颖,内容充实,有深度,学术性强,于是投给了化学专业类期刊。
需要注意的是,科普文章以叙述和说明为主,它涉及的事实(尤其是化学史、科学家轶事等)固定不变,所以绝不能把收集的素材简单堆积,应善于在领会原材料的基础上整合,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命制原创题目,提高命题能力
组题不能总是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必须学会命制原创题。笔者在命制原创题时,注重选取与初中化学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和专业文章作为命题材料,注意关联巧妙、铺垫适度、设问恰当,并最终达到“知识无错误、表述无歧义、内容无超纲、导向无偏差、答案无争议”的要求。
近年来,笔者已发表80多道原创题,并凭借着自己对命制原创题的深入思考与丰富经验,撰写并发表了《浅探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论文。
5.参加评课活动,丰富教学内涵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名特优教师)既要能上好课,还要会评价课堂教学。听课时,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准确诊断;评课时,实事求是、尊重教师、讲究艺术。成为特级教师以来,笔者已听了300多节公开课、评优课和随堂课,点评了其中60多节课。笔者从听课、评课活动中吸收了营养,得到了启示,补充了能量,丰富了教学内涵。
例如,某教师在主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竟要求学生分组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显然,该探究没有悬念(课本上就有现成的装置)、没有必要(涉及水平层次要求很低的知识)、没有价值(学生根本不具备设计这类实验装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评课时,对探究课题的选择提出了导向性意见:探究的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动结束后,笔者根据自己的听课资料和评课感悟,连夜写出了《初中化学不需要这样的科学探究》论文,投稿后也很快发表。
为了提高评课水平,笔者还注重广泛学习,力争每一次评课都能言之有物、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以理服人。笔者根据自己的这些评课经验,撰写了《例谈化学教师评课的原则》,已公开发表。
6.承担课题研究,引领专业成长
近年来,笔者注重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不仅长年有自主课题,还主持了七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每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都能发表,并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例如,2000年参加首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学员中专家云集,笔者非常渴望成为名师,于是申报了课题“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培训班学员的丰富资源,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情况,使研究如期结题。研究成果之一《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另一成果《浅探中学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获中国化学会的论文评比二等奖。这些成果得到了师训部门的重视,引起了许多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社科成果奖,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熟悉写作技巧,善于在教学中创作论文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仅要有创作热情和写作基础,还要熟悉一些写作技巧,尤其需要脚踏实地、不畏困难。
1.选题抓小放大,内容贵在创新
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视野等局限,研究课题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宽,正如一位行家所言“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打井”。笔者的论文选题都很小,如《“常见的盐”教案》《“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的改进》《例谈初中化学原创题的命制原则》等;另外选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
写论文贵在创新,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真正体现创造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如果人云亦云、缺少主见、东拼西凑,那种文章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切记:千万不要抄袭,否则那将是你一生的耻辱!
2.灵感抓住不放,文稿快写慢磨
论文创作需要灵感打开思路,尤其是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急稿,更应抓住灵感、速战速决,力争达到“别人还在想、我已笔下有”的效果。像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热点问题、期刊论文中的漏洞、化学实验中的创新、上课后的反思、听课时的感悟等,都是写作灵感的源泉。
例如,有位化学教研员撰文认为: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若烛火由高到低熄灭就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观点引发了笔者的深层次思考,于是夜以继日地论证,终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只要在高于烛火的位置缓慢倾倒二氧化碳后有烛火熄灭(烛火怎么熄灭已无足轻重),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笔者立即把自己的论证过程,写成图文并茂的论文《由“烛火异常熄灭”引发的思考》,投稿后很快发表。
文稿有了雏形,再不厌其烦地打磨,力争论点、标题、素材、字句、语序、图形、标点符号等都恰到好处;也常常请教同行和专家,指点迷津;有时候还要冷处理几天,以期有新的发现。在确保文章无可挑剔后,再投稿。事实证明,“千锤百炼产好钢,快写慢磨出华章”。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人都对运动员使用的“镁粉”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立即着手撰写论文《水合碱式碳酸镁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其间查阅了大量有关“镁粉”的资料,并亲自找来“镁粉”做实验。奥运会闭幕时,完成6 000多字的初稿;随后几个月20多次易稿,确保了论文“内容充实具有创新性、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文通字顺具有可读性”,因而在核心期刊发表。
3.笔耕持之以恒,甘耐寂寞寒暑
做文章虽然不像曹雪芹说得那样“字字看来皆是血”,但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尤其来灵感了或有约稿时,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也要立即记下来。撰写论文时,还要甘耐寂寞、心静如水,绝不能受花花世界的干扰,更不能浮躁不安,一定要做到“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近十年来,研究中的辛苦笔者几乎没有感觉到,品尝到的都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舒畅。
三、结束语
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完成教学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从而永葆特级教师的先进性、示范性和专业性。
[1]丁步洲.论文写作:研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素养[J].教学与管理,2009(12):23-24.
[2]张肇丰.教师为什么要写作:关于写作与研究关系的学理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1(4):41-42.
[3]范杰.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谈化学教研论文的撰写艺术[J].化学教育,2005(8):41,64.
[4]李德前.复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8):39-40.
[5]李德前.沪教版“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2010(7):5-6.
[6]李德前.“常见的盐”教案[J].化学教学,1998(3):26-28.
[7]李德前.例谈化学教师评课的原则[J].中学化学,201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