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多策并举破解用地难题
2013-01-31刘风明
□刘风明
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县情,临颍县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工作思路,创新举措,用活政策,依法管地,高效用地,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用地瓶颈制约,促进了“三化”协调快速发展,被省政府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荣誉称号。
——向规划调控要地。该县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实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并与县村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等各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市场向城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做到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并重。创新实施分税激励、异地共建的“飞地经济”模式,乡镇招商引资的亿元工业项目一律进驻产业集聚区,项目投产后形成的产值和增加值全额计入乡镇基数,实现的地方税收80%转移支付引进项目乡镇,20%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乡镇发展工业的平台缺失,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乡乡(镇镇)建厂、村村冒烟”的粗放用地模式,实现了“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目前,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已达23.7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各类投入280多亿元,入驻工业项目86个,2012年区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亿元,完成税收2.8亿元,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临颍产城融合互动的龙头、“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
——向节约集约要地。该县出台政策,完善措施,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明确项目入驻标准。临颍县规定,凡进驻产业集聚区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240万元/亩以上、平均产出340万元/亩以上的企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土地利用率高的项目,从制度上制止粗放用地和隐形圈地。对行政区内的商住项目严把规划评审关,限制多层,鼓励高层。该县近年开发的商住项目均为10层以上小高层。二是对项目分期供地。注重项目建设周期和投资力度,采取分期供地措施,首期供地限定在项目总用地的33%!66%之间。三是集中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对项目的后期配套服务设施,如企业职工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由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集中兴建,既减少了企业重复投资,又减少了此类项目建设用地;对学校、医院、住宅等社会事业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规定控制用地标准及面积。四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制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各类开发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多层厂房55万平方米,满足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向存量闲置要地。近年来,该县对全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对不按期支付土地出让金、逾期不开发建设、长期闲置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对未达到投资和建设规模的用地则按照规定缩减用地面积。近年来,该县已盘活闲置国有土地14宗,其中对闲置两年以上的6宗341亩收回了土地使用权,并重新安排给了企业使用。
——向“空心村”要地。该县采取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科学实施的方法,大力整治“空心村”、黏土砖瓦窑厂和工矿废弃地。近年来,累计治理“空心村”80余个,拆除各类旧、危、闲置及违章建筑房屋2000多间,腾出土地1000多亩,拓宽道路100多条,开发水面养殖500亩,解决土地、宅基地纠纷503起;爆破、拆除和关闭黏土砖瓦窑厂和废弃烟囱150多座,治理废弃地100多亩;退宅还耕新增耕地650亩。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先后申报实施国家、省级土地整理项目5个,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整理土地7万多亩,增加耕地5000亩,补充耕地1万余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占补平衡。
——向增减挂钩要地。该县紧紧抓住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大好机遇,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稳妥规范推进挂钩试点项目。临颍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新区规模3000亩,拆旧区规模3200亩。自项目实施以来,已完成了9个乡镇18个试点村拆旧区整理复垦任务。整理复垦土地3200亩,拆旧区整理复垦比例达到100%;启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29个,新建住房27万多平方米。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节约了土地,推进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而且也有效破解了用地难题,支持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2600亩,保障了恒安纸业工业园、亲亲食品工业园、闽商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及时落地和基础设施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