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回生活之源
——漫谈艺术创作

2013-01-31郝文杰

中国艺术时空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艺术

郝文杰

返回生活之源
——漫谈艺术创作

郝文杰

任何的艺术创作者都不可能逾越作者的亲身体验。因此,返回生活之源,汲取创作灵感,就成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生活中,假丑恶与真善美同时存在,辩证统一,能否以审美理想去烛照与开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否以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返观生活现象,从而以较高的美学品味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则是艺术家及其作品真正永恒力量的来源。

一、真情实感

我国清代学者王夫之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乃铁门限”,充分强调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概念,阐明人乃为一“缘在”的生存者,也就是说,我们任何人都首先是在“世界中”。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早就认识到:作品的产生实质上是内有与外物相互触发、感应后的审美结晶。《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然而,现在有些创作者,并不以所感所受为题材,却以照搬、模拟甚至剽窃西方现代及后现代一些作品为手段,欺世盗名。说这些是想提醒在“拿来”之前,先认真弄清别人作品的真实面目,然后再以己之亲身感受,去学习、提升与创造。

因此,我认为,所谓“好画”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作者真正体验过的情感。而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就必然是作者生活世界的触发,也就必然带有很强的现实感与时代感。这样的作品,亦就不会脱离大众文化而孤芳自赏,兴许在艺术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其内容一定会是具有普遍意义,会引起相当程度的共鸣。

从中外美术实践来看,举凡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无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另一方面,无不打上其时代审美趣味的烙印。个体性与普遍性总是会在真实的情感中达到会通。正如王仲先生指出的:“从事艺术的人对艺术必须要有一种敬诚的态度,只有那些终身遵循艺术规律,不断追求艺术高标准的辛勤劳动者和辛勤探索者,才有可能在世界艺术史中建功立业。在这里,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总想搞出点出奇制胜的花招,迅速成名获利,美其名曰创新,……实为哗众取宠的假冒伪劣。” 这里指出了“诚”乃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事实上,我国传统文艺理论早就对艺术的质量标准提出了“诚”的要求。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曰:“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格勤以周之,不格则景不完。”后来明未清初石涛提出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不随古人脚跟的独立创作姿态,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因此,我认为:“诚”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本体意义,而且也是创作一切高质量、高品位艺术品的首要前提。

二、审美理想的不可缺失

优秀的艺术作品,表面上总是创作者对特定时代精神内涵的揭示。但实际上它往往能超越具体的生活范围。体现出人类审美理想的总趋势。这种美乃是大美之作,同时也即是真与善的,因此,我认为:“好画”的第二个标准是:“审美理想的不可缺失”。

然而,在当今“技术本体化”时代,艺术亦开始向日常生活“沉沦”。海德格尔认为:“沉沦”并不具有贬意,它指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比较普遍性状态:常人怎样、我就怎样;常人怎样思考,我就怎样思考,一个具有独立“本真”意义上的自我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他我”的存在,这正是艺术家的悲哀与不幸。海德格尔指明: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一种超拔“沉沧”、“先行向死”的生存勇气和艺术伟力,去斩断生活中各种名利束缚,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是天地、神、人交响辉映的产物,它不再是现代主义孤独的主观精魂再现,也不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拼贴、摹仿、无心灵的技术魔咒。而是在沟通生活与艺术屏障中映显出“真理”的光芒。凡高油画《农妇的鞋》表面上描绘的是一双黑洞黝黝的农鞋,但它却展示了一个农妇的生存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无限世界的有限传达。

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的宇宙大美,西方古典绘画中传达的崇高理性精神,中西艺术对生命的呕歌与颂扬,都是人类审美理想文化的精髓要义,但是,我们目前众多的艺术创作者,以功利为目的,以实用为代价,制造出一批令人生厌的艺术作品,企图摹仿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血腥、暴力等具有强烈刺激的题材,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缺乏审美的历史高度,就无法真正区分生活中的假恶丑,亦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类正常审美需要的作品。这种作品不仅汉有理想,而且还会不同程度的歪曲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意蕴。比如:美国人杰夫·昆斯为了出名,诱骗世界著名脱星小白莱与她共演“天堂之爱”的片子,并且把他们的做爱姿态拍成巨照进行展览。无疑,性爱或人体本身的艺术价值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是,这种以商业目的为目标的低俗作品只能遭世人唾弃。

我国当今的艺坛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在文化市场上,有一股以恶俗的身体快感图像消费制造与需求的“时尚”,正在从地下走向明目张胆,甚至理直气壮。如钱中文指出:“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当文学界大写下身的时候,就有一些批评说:其中有文化的深意在焉!的确,被压抑的性解放,自然具有文化意味,但性的彻底解放,百事可为,恐怕是另一种负面的文化意味了。……当今不少涉及性描写的一些小说,不过是一种满足低俗趣味的时尚,一种巨大胜利发着霉烂管味的而被欣赏的时尚,一种掺和着令人作呕的毒品专味。”(《躯体的表现、描写与消费主义》)

我认为,当代艺术文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有很大一部分归因于“技术本体化“时代,消费文化制造者素质的低下,甚而是审美理想的缺失。因此,在当代机械化、工业的复制时代,若要立住脚跟,创造出有生机与活力的艺术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加强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视域的融合,防止摹拟与抄袭,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作者自身的能量与激情,使艺术品重新恢复其独特的“韵味”。

三、适应并提升大众的审美品格

能否提升大众的审美品格,乃是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评判标准。艺术要为大众服务。

按周宪先生的分析: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可分划为三重结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及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即指官方文化,它常常是通过权力亲系进行操作,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伦理的文化方式。而大众文化则是区别于现代文化史上左翼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同时也区别于古典文化或传统社会中的通俗文化、民间文化。“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由于现代都市大众(这是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概念,用以说明那种他人导向和群体压力下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的出现,以及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出现的具有读写能力的大众的形成,特别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市场化的文化机制的形成,才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周宪主编 :《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

可见,大众文化正是资本以市场动作方式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而精英文化则是既区别于主导文化的道德实践理性、又区别于大众文化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它更多地体现为知识和趣味的高雅化。无庸质疑,从理论上讲“好画”的标准之一,就是应该具备精英文化这种守持审美自律性,不以任何功利为目的品格。但事实上,主导文化、精美文化、大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文化。康德早就说过:根本不存在完全超功利的纯粹美。因此,我们认为:精英文化的宗旨并不在于去反对一切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刻意标新立异。恰恰相反,它应主动地适应社会,理解新时代人们生活中的真正审美需求,既不简单地迎合大众的感官享受,也不应以故作清高的姿态愚弄世人。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创作出一幅幅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作品,比如:许江先生近几年的“风景”系列,不仅是自己直观“景象”的表现,而且也是大多数人曾领受过的一种都市变迁情景。只不过许先生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道出了这一众人所思所想。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好”画,无论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必须是能够适应大众,同时,又能在大众中间发现真正具有普遍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审美思想,从而通过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出来。在此,艺术形象必然融入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这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能够使大众领悟到更加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而且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艺术服务大众、呈现真理的社会功能及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艺术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纸的艺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