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2013-01-31刘哲军夏海鸥曹育玲
刘哲军,胡 雁,苏 颖,夏海鸥,曹育玲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32)
专业学位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方向[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护理教育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既已定位为临床实用型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后简称“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无疑是其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起步阶段,临床能力的培养状况如何?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对首批完成基础临床能力训练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中期临床能力的考核,本文将从考核对象、考核方法、考核结果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考核对象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9级5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年龄在 22-30岁之间,其中2名有工作经历,另外3名为应届生。
二、临床能力考核方法
1.考核内容。参考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要求[3],本次考核着重从学生的专业思想、护理病历书写、整体护理查房(包括收集资料、查体、病历分析、制定护理计划、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和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
2.考核方法。在为期1年的基础临床能力训练结束后进行(二年级第二学期之初),采用护理查房、操作考核、病史记录检查、带教老师访谈等方式考核。
三、考核结果
1.病历书写。在临床护理病历书写方面,较为普遍的是仅有入院时的病史采集、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缺少后续的病程记录或病程记录不完整。
2.护理查房。
(1)收集资料与沟通。在收集资料和沟通环节,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做得较为自然,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个别学生在提问方式、语气、肢体动作方面不自然;还有学生缺乏和低龄患儿之间的沟通经验;另外,有些学生在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时往往不知道如何问清楚患者诊治的来龙去脉。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统筹安排体格检查顺序,而是参照书本上教授的体检顺序、按系统进行,如先检查全身皮肤、黏膜,再检查全身淋巴系统,再检查神经系统……等等,这样就导致一次体检中使患者身体反复暴露,还存在“摸完脚再去摸头”的情况。
(3)病历分析与答辩。在病历分析和答辩环节上,有些学生能够做出切合患者实际的分析,抓住重点;有些学生则仅着眼当前的疾病进行孤立地分析,不能纵向和横向联系展开综合分析、提出切合患者实际的全面的诊断和措施。
(4)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5名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指定的操作,略微欠缺的是个别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缺乏与患者的互动交流。
3.专业思想。大多数临床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给予了满意的评价,有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较快适应环境,甚至独立当班;有的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需要锻炼。
四、讨 论
1.高级临床实用型人才临床能力的考核要求。当前,人们对临床能力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界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杨雍认为,临床实际能力应包括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和临床交流与沟通能力几个方面[4]。临床能力定位总是相对于一定培养目标而言的。当前培养方案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能力定位在护师水平,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临床实践掌握某一专科护理领域的常见病护理,熟练掌握基础和专科常用技术操作,能独立当班,能按照整体护理要求、遵循护理程序开展工作,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分析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等;能够按要求撰写规范的护理病历及病程录;能够胜任临床护理查房[5]。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生临床能力考核所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此次考核来看,5名研究生在病历书写和整体护理能力方面尚未完全达到预期要求,整体护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沟通交流能力欠缺;(2)准确、全面收集资料能力较为欠缺;(3)体格检查顺序缺乏统筹性;(4)分析病历资料、准确而全面地提出护理问题、提炼关键问题能力参差不齐,反映了临床思维能力上的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学生平时受到的训练较少。在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访问中也发现,目前同一带教科室存在不同教育层次实习生的现象很普遍,带教多采用简单跟班模式,无法体现硕士生与本专科生的差异性。这可能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明确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有必要提高临床教师对改进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带教方式的认识。
3.改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设想。
(1)加强对临床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临床实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不仅要熟悉专科技术操作,还要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遵循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实践;不仅着眼于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更希望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而要在两年内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能“散养”,要强调有目的地指导和训练。因此,要让学生进入到责任护士的角色,使其能胜任独立当班。此外,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让学生参加专科理论或技术讲座、病例讨论、医疗和护理查房等[6-8],以使其尽快了解专科业务发展,拓宽临床思维。
(2)研究和完善带教管理的相关机制。目前很多导师均为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临床科室的护士长,受本身的工作职责所限,多不能亲自参与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带教,需要依托临床科室的带教老师来协助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个别专科医院的学生还需要到外院的相关科室参加基础临床技能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科室和带教老师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的具体要求的理解认识以及对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的配合支持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这方面,除了需要导师加强与带教科室及带教老师的沟通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予以保障[9]。
(3)建立并完善临床能力的考核体系。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标尺,也是指导和促使临床教师改进带教模式的风向标。而保证临床能力评价“尺度”的公正性、客观性、有效性,是医学教育评价的难点和焦点问题[10]。建立系统、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实现对学生公正评价的要求,也便于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明确培养的具体要求、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实践和训练。制定和完善系统、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内容。
(4)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强化导师“导”的力度。导师是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对于培养目标的理解和对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途径的明确认识将直接影响其对学生临床实践的规划和质量的干预。在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起步阶段,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具体方法、环节和要求还缺乏完整的认识,会容易导致对学生培养方式上的差异性;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是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导师不断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培训(如每年一次的导师工作会议)来统一认识,促进导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提高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总体水平[11]。
五、结 语
临床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的今天,其临床能力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与培养要求的不适应性,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如何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如何充分发挥带教老师和导师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护理教育者深入探究的课题。
[1]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1-723.
[3]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临床能力考核[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66-170.
[4]杨 雍.关于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0):796-798.
[5]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Z].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9.
[6]李丽君,王惠英.浅谈护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2):1145-1146.
[7]陈丽霞,王秋琴.护理查房对实习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9):835-836.
[8]沈翠珍.对护理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带教方法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74-576.
[9]李小荣,朱本淑.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335-336.
[10]胡晓林,游桂英,苏勇林,等.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部医学,2010,22(9):1764-1765,1768.
[11]杨 辉,宫丽娜.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建设方案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8):2169-2170.